創新發展增動能,轉型升級補短板。動能從哪里來?補哪里的短板?落腳點還是得從產業說起。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增長點,一個產業就是一個增長極,如何“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成為長沙創新發展的集中體現,也是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推力。昨日,記者對話市經信委黨委書記、主任黃滔,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院長鄧子畏,山河智能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郭勇,探討產業發展現狀,正視產業創新短板,全力推動“長沙制造”向“長沙創造”升級。
A 發展
22個產業鏈極具優勢和潛力
記者:目前長沙發展的22個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的基礎和優勢如何?
黃滔:我省重點發展的20個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中,除先進陶瓷材料、化工材料、中藥和農業機械產業鏈外,其余16個產業鏈在長沙均有一定產業基礎、龍頭企業和研究力量。除了這16個產業鏈,長沙還將另外6個產業鏈列為重點發展產業鏈,汽車、生物醫藥和食品產業是長沙的優勢支柱產業,是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集群;移動互聯網、檢驗檢測、(含地理信息)是長沙重點發展的新興或特色產業,極具發展潛力和發展基礎,也是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性的新興產業。
記者:要加快“建鏈補鏈強鏈延鏈”,長沙還需溫習哪些“功課”?
黃滔:一是要摸清家底,通過深入分析某一產業鏈全球、全國及全省發展現狀,對標全國先進城市、領先企業,弄清長沙的產業鏈基礎、存在的問題;二是要明確發展定位,通過認真梳理排查,找準產業鏈的高端和價值鏈的延展,明確各產業鏈的重點細分領域、關鍵節點、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及主要創新平臺,以及全球、全國范圍內的主要招商對象;三是要分鏈施策、精準發力,對分析排查出的優勢細分領域采取強鏈措施,基礎薄弱的細分領域采取補鏈措施,有發展潛力的細分領域采取建鏈措施,交叉融合發展的細分行業采取延鏈措施。
記者:長沙發展新興及優勢產業鏈的定位和目標是什么?
黃滔:力爭到2020年,全市22個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達60%以上。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興產業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基本形成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科學、集聚發展、優勢明顯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
記者:要推進新興及優勢產業鏈發展,實現創新引領,長沙有怎樣的發展思路和路徑?
黃滔:一是建立三項工作機制。建立“市領導聯點機制”,每個產業鏈均由一位市領導聯點,協調解決該產業鏈建設的重大問題;建立“產業鏈服務保障機制”,各有關部門從人、財、土地、政策等各方面依據自身職能主動開展對接服務;建立“產業鏈精準招商機制”,著眼每一個產業鏈的發展定位,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精準招商。
二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統籌布局,堅持創新驅動、市場主導,堅持項目拉動、開放帶動,堅持精準施策、分層推進。
三是深化五項工作措施。即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深化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培育產業鏈重點企業、加強產業鏈品牌建設。
四是完善六項工作保障。即加強產業鏈組織領導、完善產業鏈工作機制、加強產業鏈政策保障、強化產業鏈要素支撐、提供產業鏈人才支撐、優化產業鏈發展環境。
B 困難
產業智能化仍面臨不少問題
記者:2015年以來,長沙聚焦新興及優勢產業鏈,以智能制造為統領,以產業創新為動力,推動產業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鄧子畏:具體來講是“五個一”:一個頂層設計。先后發布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和《長沙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一個推進機構。長沙市政府聯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成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通過產業研究和孵化、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工業云平臺建設運營等核心業務,為全市2600多家制造業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服務,統籌推進“長沙智造”;一個服務平臺。圍繞企業智能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集中公共投入,整合優質資源,新建增量,盤活存量,開放共享,建設了一個以應用為核心的新型服務平臺,即“長沙工業云平臺”;一批示范項目。2015年長沙啟動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已累計有230家企業入選國家、省、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一套政策體系。先后出臺《長沙市智能制造、新材料產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實施細則》等數十項智能制造系列政策,形成了以“獎、補、購、租、投、池、市”為代表的財政政策體系。尤其是2017年6月正式發布的“長沙工業30條”,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用又干又實的政策增加園區和制造業的發展干勁,以普惠式非項目式政策致力于營造發展環境。
記者:長沙在邁向智能制造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絆腳石”?
鄧子畏:在我看來,一是政策體系待完善、保障措施待細化。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強落實配套資金和扶持政策。
二是企業面臨“三貴三難”所帶來的成本困境。“三貴”是指產線設備投入貴、技術人才聘用貴、維護保養費用貴。造成生產車間智能化改造、智能流水線設備購置、智能操作工人聘用以及技術設備維修等幾個方面的成本支出高企。“三難”指生產方式轉型難、軟硬件協同工作難、指揮調度管理難。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過程中將承受人、財、物等多方面帶來的綜合成本壓力。
三是本地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供給水平不高。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方面企業需求對本地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制造企業的市場牽引不足,另一方面我市企業改造對外依存度高,自身創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相對不足,導致本地智能制造服務商的水平總體不高。調查發現,我市智能制造發展水平較好的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行業,選擇的智能制造集成服務商、設備采購商、信息化提供商等80%來自國外或省外企業。另外,我市有大量中小型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智能制造技術。
C 出路
核心零部件“疏通”產業鏈
記者:要加快“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核心零部件的突破起著怎樣的作用?
郭勇:在長沙,核心零部件是比較薄弱的,容易卡產業鏈的“脖子”,這導致產品的差異化、創新性不強。一個工程機械產品,機械件、液壓件和控制系統中最難創新的是機械件,因為它形成時間長,早已定型。液壓件和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創新雖也不易,但可以實現“彎道超車”,這意味著產業創新必須從核心零部件的創新開始。
記者:核心零部件創新突破緩慢,原因是什么?
郭勇:原因有很多。一是此前液壓件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主要停留在工業領域的母機上,對挖掘機等移動機械自主創新少,多依賴進口;二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缺乏頂層設計,企業大多各自為政,難以協同創新,導致技術傳承有斷層和錯位;三是企業在核心零部件創新上的自主研發投入少,不少是仿制和抄襲。
記者: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建立補強產業鏈?
郭勇:行業內有句話說得好,“做液壓件沒有低端”。首先,從理念上我們要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對標研制,做高端產品;二是像山河智能強調的一樣,要有設計門檻和制造門檻,具備職業化素養和品質意識;三是要引入龍頭企業,并建立完整、高端的配套體系;四是像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說的“自主創新需要一批主要靠事業驅動、靠興趣驅動、能夠沉下心來長期埋頭實干、能夠主動深入實際的基本人才隊伍”。因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從理論、設計樣品、產品,再到商品,周期至少有三五年,耐不住寂寞是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