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量價齊飛,泡沫正在到處蔓延,2016年前7個月全國新增個人房貸2.8萬億元,約為2009年全年新增額的2倍;8月份又新增住戶中長期貸款5286億元。那么,房價不斷上漲與經濟轉型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
邏輯上,這次樓市狂潮中,地方政府賣了不少高價地,企業銷售火爆有了利潤,銀行持有了更多低風險的資產,有房的和購房的享受了房產升值的好處,除了那些還沒有買房子的人外,皆大歡喜。但是,這種好處對企業與政府而言是一次性的,對購房者而言主要是紙上財富,對國家經濟結構而言,則加大了調整難度。
在中國,房價的上漲不會因財富效應帶動家庭消費增長,就像有消費文化的美國那樣。以過高的杠桿以及按揭壓力購買住房后,不僅消耗了全家(通常意味著至少兩個家庭拼湊)儲蓄,還要全家承擔按揭還款,這會造成其消費能力大幅下降,與中國刺激內需的轉型目標南轅北轍。而且對于家庭而言,將具有購買力的貨幣轉為不動產之后,資產價格不會一直上漲,而是會出現波動,但負債則是剛性的,這期間巨大的風險被“房價永遠漲”的信仰給掩蓋了。一旦出現房價下跌,或者因經濟下行導致收入減少,家庭更會“縮衣節食”。
在樓市擊鼓傳花的鏈條中,唯一可能受益的是高位拋售的投資客,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但是這些早就富裕起來的家庭本身消費增長潛力有限,財富更加集中的現象會導致整個社會的需求不足。但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家庭具有更高的意愿以及能力向外轉移資產,也就是拋售房產后移民。由于人民幣匯率仍未完全企穩,這些富裕群體將會享受到房產升值以及匯率高估的雙重好處,因此,房價可能會刺激中國財富不斷流失。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地產交易的火爆,既可以從中收取更多稅收,也可趁機高價出售更多土地,但是,這種好處應該“細水長流”,而不是一次性的,甚至透支未來。假如泡沫過大而破裂,將會導致整個市場“休克”,竭澤而漁的代價將是昂貴且漫長的。并且,從地產市場暴增的收入,往往會鼓勵地方政府“亂花錢”,而不是有計劃的合理安排支出。
對于整個改革事業而言,房價可能會影響改革的進程。今年是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年,但是,年初至今的樓市狂潮又刺激了地產投資回升,那些原本需要關掉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甚至有的投資新產能。對于去杠桿的任務更是挑戰重重,原本是想通過家庭加杠桿來換取企業與地方政府降低杠桿,但事與愿違,家庭部門的杠桿大幅提升,而非金融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率也繼續攀升。
中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發展實體經濟,鼓勵創新創業。但是,持續上漲的房價造成了投機效應,并形成了房價永遠漲的某種市場預期。有數據顯示,實體企業的利潤還不夠在一線城市買一套學區房,這鼓勵了部分民營企業關閉工廠投身于房產炒作當中。房地產的財富效應讓一切企業家的努力,打工者的辛苦都自嘆不如,一線城市甚至出現一套房子一天的漲幅就超過工薪階層幾年的收入總和。
最大的隱患在于金融體系。銀行業以靜態的觀點看待按揭資產的質量,在他們看來,房價一直漲,房貸的風險就會很小。樓市已經成了中國泛濫流動性的“儲水池”,但是,當整個經濟依靠貨幣來支撐穩定與增長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整體杠桿率不斷抬升,最終,整個經濟都無法繼續增加杠桿,系統性風險就會降臨。歐美日等國家之所以能夠通過貨幣放水刺激經濟,是因為在次貸危機與債務危機之后,市場基本出清。現在,我們需要重視可能會面臨資產價格的不斷攀升以及杠桿率大漲的風險,因此,房價不斷上漲對轉型的利弊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