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從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后,28歲的李浩鑫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武漢繼續創業。他帶領一支由7名博士和8名碩士組成的創業團隊,正在打造一項智慧灌溉系統,并計劃以武漢為中心向全國輻射。
李浩鑫的公司屬于武漢市“珞珈創谷”的科技型入駐企業,創業的路上,從技術、銷售到管理培訓,專業導師的暖心服務一路相伴。這個來自江蘇的小伙子說,武漢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創業政策,讓他們的創業更有底氣。
“留住大學生,就留住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未來”。2017年2月以來,武漢市大力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邀請百萬大學生做“城市合伙人”,共創夢想之城。
從破解大學生安居落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高效服務等四大痛點入手,武漢市加速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城市人力資源配置,升級城市產業結構破解人才需求困局,用創新創業激蕩城市活力。這個位于中部地區的城市人才結構變化漸顯——“昔日東南飛,今朝鳳還巢”。
來自武漢市招才局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已超過20.5萬人;受落戶、就業、創業等多項利好政策的吸引,2017年有超過7萬大學生從外地回流至漢就業創業,是往年的3倍以上。
宜居:轉變政府職能,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高教資源豐富一直是武漢人引以為傲的談資。百年名校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因學風扎實、創新發展聲名遠播……
榮光背后讓人尷尬的是,城市的發展中,長期以來人才外流嚴重。來自武漢市人社局的統計,同是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2015年其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而武漢,還不足五成。
“在華為,打聽周圍同事都是在哪兒上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現的頻率最高,多位高管都來自華科。”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前往深圳華為工作的武漢人李浩曾這樣對媒體感慨。
2017年2月,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武漢市兩會期間提出,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確保5年吸引100萬大學生留漢,讓他們成為城市創富新興主體。
落戶新政最先啟動。
武漢市公安局提出“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創新“門檻最低、手續最簡、機制最活”的大學生落戶新模式。
在這里,除了身份證和戶口簿等身份證明材料外,只需畢業證,大學生在網上就可以全程辦理落戶。
武漢市硚口區公安分局率先成立“海燕直通車”工作室,將轄區內葛洲壩集團、三江航天、同濟醫院等21家轄區重點單位的“聯絡員”全部加入微信群,民警常態化主動上門。
“符合條件的員工當天就能拿到準遷證。”葛洲壩集團人力資源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新政實施以來有400多名大學畢業生員工成功落戶,不僅減少了員工的后顧之憂,也為企業吸引人才提供了極大便利。
簡政放權帶來的是落戶大學畢業生數量的井噴式增長。武漢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副局長耿偉透露,2017年出臺大學生落戶“零門檻”政策以來,武漢市共吸引大學畢業生落戶12.24萬人,較2016年增長6倍。
“讓大學畢業生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場價20%租到房。”2017年8月,武漢要讓大學生“八折買房”安居樂業的消息更是轟動全國,為留漢大學畢業生勾勒出一條“租購并舉”的安居路線圖。
宜業:升級產業結構破解人才困局
雖然在武漢待了不到兩年,但華中師范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李明月已深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前不久武漢市提供的一場招聘會上,她成功簽約光谷一家企業,還計劃一畢業就把戶口從老家河南遷過來。“這里發展前景廣闊,就業機會越來越多,我們專業有90%的畢業生都希望能留在武漢。”李明月說。
為給留漢大學生創造更多“武漢機會”,2017年11月12日,武漢市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大型校園巡回招聘活動。首場招聘會即提供3萬個優質崗位,其中有上百個年薪百萬的崗位。目前這類招聘活動已超過10場。
長期以來,位于中部地區的武漢,薪資收入低是“孔雀東南飛”隱痛背后重要的推手之一。
2017年10月11日,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出臺大學畢業生在漢工作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其中專科生4萬元、本科生5萬元、碩士6萬元、博士8萬元。
一個多月后召開的大學畢業生最低年薪集體合同集中簽約儀式上,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44家企業代表率先響應,把大學畢業生最低年薪條款第一次寫入了集體合同。
除了待遇留人,留住大學畢業生更要靠一個城市產業的支撐和吸附力。
2017年4月,武漢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大力推動“百萬校友資智回漢”。
截至2017年11月26日,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7所在漢部屬高校發起9場資智回漢大會。該市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累計達成294個投資項目、簽約額過萬億元。
一個人帶動一個產業的崛起,昔日以鋼鐵、汽車等重工業為主的城市迅速轉型。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武漢電子信息、先進制造和新材料等3大領域完成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9.8%。服務業占經濟比重達54.9%。
截至同年9月底,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支柱產業承接就業大學生占比超過3成,科技金融和商業服務領域承接就業大學生占比超過四成。
宜創:用創新激活江城一池春水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2017年畢業生尚豪與陳杭釧申請住進了“漢口年華”。二人目前合伙開了兩家公司,從事圖書網絡銷售和教育行業考證培訓。
老家在浙江金華的陳杭釧說,之所以畢業后留在武漢繼續創業,離不開這里良好的創業氛圍。
陳杭釧在學校附近的岱家山科技創業園申請到了免費的創業工位,寬帶、共享會議室等配套辦公條件齊全,最長可免費使用1年,“這為我們創業初期省下一大筆資金”。
與此同時,所在轄區的團江岸區委定期組織人才公寓里的大學畢業生舉辦活動,“雙11”舉辦相親會,一起學習烘焙,參觀瞿秋白舊居陳列館,“大家一下找到了歸屬感”。
為支持大學生創業,2017年以來,武漢市分別在部屬、省屬、市屬高校共建立了10所示范性創業學院。為創業大學生主辦創業培訓、經驗交流、創業路演、創業診斷等活動100余場,培訓大學生1.2萬人次。
“夢想之城請你留下來”的誠意邀請不斷點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對武漢理工大學研三學生、武漢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CEO蘇超超來說,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大學之城,具備足夠的區位優勢和人才優勢,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出臺,為公司發展培育了最好的土壤。
蘇超超從事“互聯網+定制供應鏈”創業項目,創立了3家公司,成功帶動40余名大學生就業。“這里的寫字樓環境優越,租金便宜,比市場價至少便宜30%,還有各項創業政策扶持。在武漢,我們拿到了貨真價實的實惠,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對創業者的尊重和包容。”
武漢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外地創業者任康的目光。
200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研究生畢業后,任康就職于華為公司,遠赴北美市場工作。2013年,任康創立了深圳市臻絡科技有限公司,專注工程電子與傳統醫療的結合,已經獲得數千萬元融資。
2017年上半年回母校演講分享的機緣,任康感受到這個曾經就讀的城市里涌動地青春創業熱潮撲面而來,關于長江新城、長江主軸的描繪更令他怦然心動,他計劃將公司在深圳的研發中心轉向武漢光谷,并在武漢設立子公司,“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這里,我們看好武漢的發展前景。”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