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明區,大同路的雨水管道改造、各種管線“下地”、人行道鋪設透水磚、老舊騎樓修繕加固等變化,是一個老城區有機更新的縮影,統籌協調發展正推動幸福思明建設邁向新階段;在集美區,田頭、張莊等46個美麗村莊陸續建成,灌口鎮榮獲國家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稱號,小城鎮綜合改革的試點建設正在扮靚大美集美;在同安,持續推進環境基礎設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七大生態工程項目,生豬退養工作穩步推進,“四綠工程”任務基本完成,圍繞“濱海新城區、中部老城區、北部生態區”三大片區協同發展,富美同安建設也在持續推進……
這一幕幕看得見的巨變背后,是管理者、建設者們的嘔心瀝血,主動作為。
近年來,廈門的城市化進程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但島內外的城市化進程卻并不平衡,尤其是島外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落后于島內。協調發展,正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問題、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不久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十次代表大會指出,“要在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事業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生活水平、黨風廉潔建設等各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為今后更長時期的發展打下基礎、提供支撐”。
為統籌區域發展,廈門市圍繞“一盤棋”理念,打開了一條山海協作、城鄉統籌、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路子——
三年多的時間里,廈門統籌整合各項規劃,銜接基礎數據、用地分類標準和用地邊界,統一各類圖紙坐標系與梳理各類規劃差異矛盾,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的“一張藍圖”,以跨島發展戰略為核心,廈門拉開城市框架,組團式推進廈門本島組團、集美組團、海滄組團、同安組團、翔安組團五大城市組團建設。如今,集美新城、海滄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態勢,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拓展形成了“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
地鐵1-4號線、翔安機場、海滄新港區、“兩環八射”城市快速路系統、產業基地主路網建設、環東海域新城推進……一批批將極大提升廈門全市發展的重點項目正在快馬加鞭的推進中,未來,廈門的島外也將崛起發展的新高地,而城市的交通等配套設施將把這些遍撒的明珠串聯起來,綻放出嶄新的耀眼光芒。
協調發展的同時,廈門還在更高的視野上俯視全局——
近年來,廈門市注重發揮輻射作用,扎實推進廈漳泉同城化,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并創新跨行政區共建
生態產業區模式。與龍巖共建山海協作經濟區、與泉州安溪共建經濟合作區等,在區域發展中,廈門不斷拓展發展內涵,與周邊城市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如今,以空港中心構建的廈泉國際空港經濟區,廈漳跨海大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成高速建成通車,以及以東南航運中心構建的廈漳國際海運大港,都凸顯了廈門這座的美麗城市作為區域中心的地位,在不斷增強自身實力,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在城市群中發揮的“協調”作用,挑起更大的擔當。
搶抓發展機遇,爭當“五大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做出更大貢獻,今后,廈門始終堅持協調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全方位改造提升城市環境,加快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高標準建設新城和產業基地,加快區域協同發展。
同時,全面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提升島內外一體化水平。具體而言,島內要圍繞增強承載力、提高宜居度,切實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建設密度,提升環境品質,增強高端服務功能;島外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全面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開發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完善集美新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加快向島外布局。同時,加快廈漳泉龍同城化進程,建設“1小時交通圈”,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廈門發展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