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長春新區就創新發展、加快中部地區轉型升級進行調研時強調,要按照“當好全省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發展活力、提升發展層次,努力使新區成為全省重要經濟增長極和先行先試示范區,為推動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轉型升級、實現吉林新一輪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景俊海在長春市就開發區改革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時強調,要依托開發區,發揮孵化器平臺作用,吸引醫藥和科技企業集聚,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君正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科技創新是基礎,是全面創新的戰略支撐。要以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為抓手,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取得實質性進步。
長春新區是“十三五”時期國務院同意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新區,是推動吉林振興的重要抓手,在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乃至全省“三大板塊”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2017年6月,長春新區成功獲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這對于新區進一步集聚人才、技術、資本,加快打造創新經濟發展示范區意義重大,對于我省構建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長春市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也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實干興邦,新區一直在只爭朝夕地苦干。從大力扶持各級各類創新孵化平臺發展壯大,到18個園區成為長春新區首批“雙創”示范點:從“一院四所四校”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應運而生;從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及創新券模式惠及入區企業到成為省內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躍的區域……長春新區宏大而豐滿的夢想正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現實中的繁華。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建設中的長春新區全力打造科技創新之翼,大筆書寫助推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的創新驅動史。在長春新區這片沃土之上,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新創業者們勇立潮頭、搶抓機遇,吉林制造向吉林創造轉變、吉林產品向吉林品牌轉變這一夢想在這里正變成現實。
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是新區的的發展之“要”,也是引領、推動吉林振興的必由之路。2017年6月,長春新區成功獲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同年11月1日,在長春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工作推進會上,長春市委常委,長春新區黨工委書記李忠斌要求新區務實推進,全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擦亮“雙創”示范基地這塊牌子。
一張網、兩個中心、三級市場、五大平臺,這是長春新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創新驅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把建設以集約、集聚、集成為特征的區域創新體系作為目標,正在營造創新環境。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一二三五”創新戰略從布局伊始就站高望遠,必將不斷提升區域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人才支撐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從科技創新謀求無限活力的發展勁曲激昂奏響。
人才建設進程成效顯著。“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累計入選118名高端人才,有4人入圍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6個高科技項目簽約落位;“海創聯長春創業中心”和“吉林省港澳地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落戶新區;“僑夢苑”建設扎實推進,出入境政策措施已經開花結果。
搭平臺,架橋梁,長春新區正在做的,是以創新驅動為新常態,破除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圍墻,打造一片理念上與世界同步,研發上與世界同頻,合作上與世界接軌,服務上與世界同標的一流創新體系,在長東北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讓需求方能方便地找到集成創新需要的人才和業態,進而在這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和產業集群。承擔著建設創新發展示范區的重任,圍繞建設創新發展示范區,長春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創新支撐平臺,建設東北亞區域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中心,重點培育北湖科技園、中俄科技園等一批科技創新集群,著力提高區域創新水平能力,以創新發展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長春新區,正全力發動著一個高質量、多延展、可持續的創新引擎。
聯盟結成 平臺落地
雙創戰略激發新區發展活力
長春新區把創新平臺建設作為集聚創新資源、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的重要支撐,全力改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結構,打造推進創新創業的重要輻射極。
長春新區圍繞打造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的長吉圖區域科技創新中樞,與駐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長春光機所、吉林大學等“一院四所四校”組建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成了五個產業孵化基地建設,搭建起光電子、新材料、生態農業等五大專業技術平臺,院地合作成效顯著,已成為輻射東北地區乃至面向東北亞的科技成果研發、技術轉移和擴散的創新中樞。中科院院地合作工作是“一院四所四校”創新戰略聯盟和成果轉化中心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長春技術轉移中心成功落戶北湖科技開發區,被科技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中科創客營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東北亞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園、吉林動漫游戲原創產業園、吉林省光電子創業孵化基地等18個園區成為長春新區首批“雙創”示范點。
發創新券 打科創牌
給力服務引高新企業云集
長春新區科技服務創新服務平臺于2017年3月7日正式開通運行,并通過服務平臺在省內率先推出科技創新券。實施創新券政策10個月來,累計點擊量14.74萬多次,注冊用戶達1103個,其中通過認證的科技企業524家、服務機構76家、孵化載體29家,累計發放創新券2878張,已使用創新券2678張,交易金額1264.41萬元。其中,知識產權服務券2576張,占已發券的89.5%;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券65張,交易金額325萬元,占全部交易金額的25.7%。創新券推行前后,2017年全區共有116家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獲批90家,申報數量和獲批數量是2016年的2倍多,長春市小巨人企業申報數量達到58家,獲批數量48家,較2016年增長1倍。
“我們在研的產品有10多個,都是國際領先的生物制藥產品,比如專利的申報、儀器的購買等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服務。這個平臺恰恰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長春金賽藥業公共事務總監林偉告訴記者,創新平臺的建立和創新券的推出對于企業是個非常重要的利好,特別是對金賽藥業這種高科技企業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創新券通過政府買服務、企業用服務的方式,降低了企業在初創注冊、高企認定、知識產權申報、上市融資等時期的全額或部分費用,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更吸引了區外企業走向新區。新區面向全國進行了兩批次的中介服務機構遴選,邀請了來自北京、南京、浙江、四川等地的專業機構以及吉林大學、東北師大、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實驗室共計21家機構開始為區內企業的研發測試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現已有45家機構通過認證,正式開始為新區企業提供研發、高企、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
這些機構進入長春新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帶來大量的優質科技研發創新服務和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新區科技研發創新服務能力,優化了企業創新環境。在不遠的將來,長春新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及創新券模式將走出新區,服務更多地區。
要素活躍 資本發力
科技金融助企業插翅騰飛
長春新區科技金融走在前列,已成為吉林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躍的區域。擁有吉林省內第一家科技支行、省內第一家科技擔保、省內第一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近100家金融服務企業。目前已上市企業10家,新三板掛板企業23家,吉林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4家。共儲備上市(掛板)企業資源69家。
2014年,長春高新區與市科技局共同謀劃,采取市級投入資金支持、區級提供資源對接、民營企業自主運營的方式設立科技金融中心,推出了“科技紅娘”“互聯網創新金融”等特色業務,如今,長春科技金融中心升級為省級科技金融中心,累計引進股權投資機構38家,注冊資金達到62億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長春新區圍繞建設長吉圖區域科技與金融結合服務示范區,不斷集聚金融資源和要素,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搭建了“信貸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的“梯形融資模式”,為創新創業插上了資本翅膀。
項目集聚 集群發展
新區打造創新轉型制高點
科技創新平臺是優化和集成科技資源,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推廣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長春新區不僅通過建設高標準的創新平臺提升了自主科技創新的能力,更致力于引進高水平的研發項目增強新區的創新能力。截至目前,長春新區引進的高水平研發項目總數達到72家,已經形成了長春新區不可忽視的創新力量。
航天信息產業園項目,繼2015年10月7日,其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發射成功后,2017年1月9日,“吉林一號視頻3星(林業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隨后順利按照計劃進入指定軌道,2017年11月,吉林一號視頻4,5,6星成功發射。2018年1月19日,7,8星成功發射,“天”字廠房已完成主體結構建設。項目總投資54億元,共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投資36億元,建筑面積9.73萬平方米,一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將達到年產30顆衛星、200架無人機的生產能力。項目二期投資18億元,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建設期限從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二期項目落成后,將建成能夠容納2000人的“大眾開發、萬眾創新”的創客平臺及航天信息服務平臺,并形成以衛星及無人機研發與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吉林省中云數訊股份、長光宇航高性能復合材料開發應用與生產項目、博迅生物微柱凝膠免疫檢測項目、長春海譜潤斯OLED材料研發項目等高科技項目集聚為新區增添科技發展活力。積極引進高水平研發類項目,通過創新平臺提供服務,一批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科技企業在長春新區發展壯大,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集群式發展。
全方位支持 全鏈條服務
以創新發展帶動經濟轉型升級
新區按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0戶,新認定“小巨人”企業48戶,總數發展到122家。全區已建、在建孵化載體30個,其中國家級12個,現有孵化面積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000余戶。
長春新區積極拓展對外科技經貿合作的領域和空間,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俄科技園致力于打造產業技術研發、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具有現代化企業制度和創新文化氛圍的國際產業園區,先后建立八個國際聯合實驗室,設立五個外國官方機構或代表處,累計引進、孵化47家高科技企業,園區總產值達到10億元,先后被授予“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和省內唯一“國家級國際引智示范基地”。
圍繞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長春新區大力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新興產業的“隱形冠軍”。金賽藥業“重組人生長激素系列產品研制與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吉原生物成為全市首批通過國家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國源生物質能研究檢測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新獲得省市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稱號。
“我公司在長春新區的指導下,逐漸意識到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目前已經擁有12項軟件著作權和1項專利,并且正在努力申請更多的軟件著作權和專利。”長春市天陽網絡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長春新區科技部門的全方位服務,使長春市天陽網絡有限責任公司公開競標、申報資質項目時擁有極大的優勢,更具有競爭力。今年是長春新區建設的關鍵之年,也是各項政策制定和深入實施的重要一年,按新區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經過幾輪研討修改,主持起草制定了《長春新區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長春新區關于促進金融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入駐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眾創空間及入駐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科技企業加速器及入駐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已經全部實施。
自2013年以來,全區已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11家,建站單位涉及行業領域主要是生物醫藥、新能源、軟件信息、光電子等,建站主體均為長春圣博瑪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長春日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民營科技型企業。已柔性引進院士專家11名,院士團隊成員18名。培養帶動企業研發人員約500名,共申請專利40多項,累計獲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等7項,為企業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完善研發隊伍建設,起到積極的引導和助推作用。
著眼打造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器,長春新區針對中小企業初創期、成長期的不同特點,按照“民辦公助、四創相融、資源整合、示范引領”的原則,打造線上、線下結合,多樣互動的創新型孵化載體集聚區,全區形成了以北湖科技園、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產業園、中俄科技園、擺渡創新工場、中科創客營、林田創客公園、貝殼咖啡、益田硅谷新城等為支撐的33家各類科技孵化載體。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和制度,完善專利、商標、軟件著作權、技術標準“四位一體”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完善鼓勵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制度,制定專項資金扶持政策;以汽車、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糧食深加工等支柱產業和特色領域為重點,以骨干企業、各類科技園、創新基地為依托,通過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和優勢企業培育,形成知識產權密集區和一批核心專利技術,大幅度增加園區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比例,努力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搭建了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完善國家專利技術(長春)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提供知識產權代理、信息、法律、展示、交易、維權、扶持、培訓等方面為一體的“一站式”全方位、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務;深化專利導航工作,建立“1+N”的產業專利導航項目體系;大力培育專利運營機構,引入或培育專業化專利運營機構;深化企業知識產權貫徹標準工作,優化知識產權服務。
科技高地 先行先試
創新活水孕育吉林發展故事
從搭建省市區三級科技大市場到構建國際科技合作、中小企業成長、全鏈條孵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五大創新平臺”,如今的長春新區科技創新活力四射。長春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以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創新驅動”戰略,堅持全方位科技創新。搭建了長春新區科技創新服務網,通過這一服務平臺在省內率先推出科技創新券,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激發創新活力,吸引諸多科技服務機構來新區開展科技創新服務;搭建了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使新區已成為吉林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躍的區域,成為輻射東北地區乃至面向東北亞的科技成果研發、技術轉移和擴散的創新中樞。長春新區正在努力打造全省乃至東北審批事項最少、收費標準最低、發展環境最好、行政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佳地區。
“先行先試”,集聚科技創新力量,長春新區短短一年多時間科技創新優勢愈發明顯。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應化所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斷集聚新區,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達到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到11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50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76個。由新區所轄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春高新區與中科院長春分院、吉林大學等合作建設的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也應運而生。它的建設,對整合集聚各種創新資源、優化區域創新要素配置、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輻射和帶動長吉圖乃至東北亞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創新,人才為先。長春新區通過舉辦“中科創客”創業創新大賽、中國(長春)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等活動,激發區域“雙創”活力,為高新技術項目和創新創業團隊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創業融資服務平臺,大力促進中外科技資源、資本及市場的交流與對接,加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和成長,努力吸引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為新區創新創業發展增添新動力。這既是長春新區全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實踐,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的凝聚人才之舉。
推進“雙創”工作是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我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科技創新永無止境。長春新區自創建以來,就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將科技成果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了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真正實現了創新價值、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吉林要轉型,必須要有全球視野,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長春新區位于“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精準定位、引領方向,打造吉林省創新網絡關鍵樞紐是歷史使命。在長春新區打造的創新發展高地上,云集于此的科技人才和高精尖企業將合力鋪就一條璀璨的全面科技創新之路,助吉林乃至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寫好吉林故事。
創新引領 示范帶動
推動創新創業再創佳績
2018年,長春新區將深入推進國家“雙創”基地建設,以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為契機,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力爭科技創新指標增量超過20%。加快建設創新載體。加強與中關村對接合作,推進長春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取得實質進展;北湖科技園爭取新增25家科技企業,確保三期部分主體封頂;中白科技園主要建筑要實現主體封閉;長春·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項目一期工程運營,啟動二期工程建設;以擺渡創新工廠、益田硅谷新城等“眾創空間”為主,新引入科技型企業100戶,同時,積極培育各類孵化載體,力爭總數達到35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達到5%以上,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深入實施“創新券”制度,力爭培育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600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0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達到150戶,知識產權年申請量達到2500件;科技大市場實現技術交易額220億元,推動建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和命脈。要學習借鑒深圳經驗,認真研究謀劃金融工作,加快建設金融中心,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吸引更多的金融和類金融機構到新區落戶。加強銀企對接,積極推進企業在主板、創業板上市,新增3戶“新三板”掛牌企業,主板、“新三板”、吉交所上市掛牌企業總數達到36戶。規范運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公司,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基金項目庫。加強人才工作。充分用好“人才新政20條”等省市人才政策,幫助企業爭取政策支持;深入落實新區人才新政,啟動實施第八批“長白慧谷”英才計劃,“人才公寓”投入使用120套以上;全年新引入大學本科以上人才5000人以上;借鑒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經驗,用好用活公安部批準新區實施的七項外籍人才出入境優惠政策。
記者直擊
澎湃原動力 激發新活力
如何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長春新區的戰略相當明確:探討研究建立“雙創”聯盟,實現企業間的協同發展,以互通信息、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合作共贏,著力構建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長春新區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撐、技術交易、儀器共享、知識產權、科技人才、科技培訓、科技合作、科技金融八個服務功能區60多項創新創業集成服務,為科研單位、科技企業、服務機構、科技人才等各創新主體提供高標準、全方位的創新服務。發創新券、建省市區三級科技大市場……在長春新區,切實感受到創新的真正主體是企業。這里給企業和人才提供了一個充滿激情的平臺,一個服務周到的平臺。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里,有省內第一家科技支行、第一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近百家金融服務企業,是吉林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躍的區域。在這里,我們看到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的場景。各個產業園將發揮先進智造企業和智能制造區的帶動作用,從而扎實推動吉林制造業從大到強的升級。在這里,落地了中俄科技園這樣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化示范平臺,為省內企業融入“一帶一路”面向國際化發展打開窗口。
如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長春新區的定位規劃思路清晰:打造東北振興戰略的“雙創”示范基地、全省中部創新轉型“雙創”新高地、長春產業轉型升級“雙創”引領區和長春市高端制造研發轉化核心區。提供科技支撐。著力抓好長東北創新中心、北湖科技園、中白、中俄科技園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扎實推動擺渡創新工廠、益田硅谷新城等“眾創空間”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創新型孵化器,努力構建起一批眾創、眾包、眾扶、眾籌“雙創”支撐平臺,為創新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發展載體。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研究制定“柔性引才”政策,吸引關鍵領域高素質人才,完善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平臺型企業運營規則,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分享經濟等創新發展。
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透過長春新區這兩年的發展可以看到,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功能一直是長春新區堅持的發展之要。通過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產品中試基地、技術轉移中心等,促進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和擴散。其結果將是:帶動全省產業,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創造新供給,引導新消費,實現創新驅動內涵式增長。
技術創新體系如何建設?科技創新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建立起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有利于實現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無縫對接。如今,長春新區正圍繞打造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的長吉圖區域科技創新中樞,與駐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長春光機所、吉林大學等“一院四所四校”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搭建光電子、新材料、生態農業等五大專業技術平臺,已累計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70余家,被列入長吉圖實施方案及長春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方案,成為輻射東北地區乃至面向東北亞的科技成果研發、技術轉移和擴散的創新中樞。
澎湃原動力,激發新活力。當蓬勃的創造力找到了合適的出口,創業創新的果實很快會掛滿大樹的枝椏,更多振興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亦將整裝待發。
創新,民族進步之魂;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一帶一路”節點上的長春新區,在這個激情勃發的年代,在國家力倡創業創新的歷史性機遇面前,在這萬涓成海的雙創大潮中,長春新區正在風云際會的歷史關頭引領吉林制造到吉林創造和智造的“蝶變”之旅。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