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舉行的全市統計工作會議上獲悉,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青島率先建立了“新經濟”監測制度,以及時反映新發展理念下全市經濟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成效。
據了解,通過完善統計標準、制度、指標,彌補監測短板,市統計局創建的“新經濟”統計監測,構筑起了“1+1+4+22”點線面多維度、“注冊-投入-產出-貢獻”全流程的監測體系,成為我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宏觀研判、精準施策的主要依據。這一監測體系主要包括1張增加值核算表、1個新動能指數、4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和22個重點領域(戰略性新興、高技術、新服務等)、45張匯總表、200多個指標。這一監測制度初步回答了新舊動能中“新經濟”量有多少、產業組成、貢獻多大等問題,以統計數據反映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新經濟”監測制度這一創新成果在全省統計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走在了全國副省級城市同類工作前列。
據監測,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2000多億元,占全市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另外,圍繞推進現代化統計體系建設,青島今年將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等大型普查調查,摸清全市經濟家底。同時,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開展對各區市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年度監測評價;服務海洋強市戰略目標,在全國率先發布區域性的海洋發展指數及白皮書;探索研究航空航天產業和游艇郵輪產業監測制度;扎實開展工業發展質量指數探索研究,建立高端裝備和高端化工產業統計監測制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新服務產業、科技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旅游新產業、體育新產業、現代農林牧漁業等近50個派生產業的監測;加快建立創新型城市指標體系;借鑒上海等城市建立營商環境評價調查制度經驗做法,開展相應的調查和評價;探索建立雙創統計、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現代供應鏈、品牌經濟、“重點種植業新型經營主體”等一系列監測制度,為及時全面反映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