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科學技術日益更新,純粹的單科性院校已經難以生存。單科研究的出路狹窄,現代大學應培養復合型人才。
初次見到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是在一個會議的間隙。原本以為會議場合的校長是一身西裝革履,但當身著大地色夾克的顏曉紅出現在《中國科學報》記者面前時,給人的第一感覺卻是平易近人,與其說他是一位校長,不如說更像一位高校普通教師。
“我最想干的事其實是搞教學。”采訪伊始,顏曉紅就笑著說,“搞教學是一件高雅的事。”
這一點可以從他去年底的教學演講中找到端倪。在演講中,他把教師比作琴師,要注重“曲譜得當、技法嫻熟、聲行并茂、動靜相宜”,“授課如作畫”講究“引放轉收”。這些比喻并非“紙上談兵”,而是得益于他當過教師,對教學工作情有獨鐘。
那么,如今作為一校之長,他在育人上又有哪些心得呢?
創新培養更是理念與精神
“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培養,不僅是方法,更是理念和精神。教學改革既要大膽探索,又要謹慎推進。任何教學改革者都要善思,因為對于改革者也許是一次失誤,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輩子的事情?!鳖仌约t說。
顏曉紅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初理解,來自于他自己的學生時代。
1986年,顏曉紅考入武漢大學,成為一名大學新生。而彼時的武大,正處于著名教育家、時任武大校長劉道玉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中,顏曉紅成為了這次改革的被試者,同時也是獲益者。
對于當年的改革,顏曉紅記憶猶新。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金屬物理專業出身的顏曉紅在武大寫作競賽中拿下一等獎,同時參加比賽的不乏有武大寫作班的作家。
1997年,博士畢業后的顏曉紅先后在湘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工作。由于最初的熏陶,老一輩教育家“高等教育并不是學好某個專業、某個科目就可以”的觀念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中。
在顏曉紅看來,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并沒有完全照搬蘇聯模式,毛澤東同志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實際上是不為西學模式,探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之路。而在此之后,隨著北京八大高校的成立,國內高等教育才逐漸導向??苹?961年,鄧小平同志在主抓高等教育工作時,又提出了三個關鍵:教師、教材、生產實踐?!爸袊逃w系骨子里還是希望學生全面發展?!鳖仌约t說。 “我們不能否認把綜合性大學變成單科性大學,是為了解決專業人才急缺的時代需求。然而,隨著上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科學技術日益更新,純粹的單科性院校已經難以生存?!辈稍L中,顏曉紅肯定地說:“單科研究的出路狹窄,現代大學應培養復合型人才?!?/p>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