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由溫州市、區兩級質監、旅游部門共同打造。它涵蓋電子門票智能管理系統、景區安保監控系統、景區旅游信息發布系統、智慧旅游平臺客戶端APP、360度全景游覽等多個方面,并制定發布了溫州市地方標準規范《景區智慧旅游服務規范》,使景區的各項服務與管理工作做到有“標”可依,令溫州山水更加光彩照人。
而這些,還只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標準強市”戰略的一個縮影。
以標準助推創新發展,以標準引領時代進步。我市把標準化戰略作為推動三大轉型的重要基礎工作,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化,為進一步打造浙江制造、溫州制造注入活力。
參與標準制定
掌握市場話語權
“車同軌、書同文”,從中國古代統一文字、度量衡開始,到現代社會規?;墓I大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溫州在全國率先實施“質量立市”戰略,從“質量立市”到“質量強市”,作為質量基礎的標準化工作不斷推進和深入,促進溫州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溫州社會各方更主動、更積極地運用標準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參與標準制定,搶灘市場制高點。
溫州康奈、奧康、紅蜻蜓、泰馬等鞋企,參與了國際鞋業ISO/TC216技術標準中有關鞋子的抗菌、鞋底彎曲、有害物質限量等6項標準的起草制定,這是中國鞋企率先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
不僅如此,溫州正泰集團、浙江華峰氨綸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企業也已先后參與了多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尤其是正泰集團,提出以國際標準消除技術貿易壁壘,用技術標準化提升企業影響力。如今,正泰電氣已成為電氣行業當之無愧的標桿。
從地方標準到行業標準,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溫州企業通過將創新技術轉化為標準,在技術標準層面漸漸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從而提升了“溫州制造”的整體水平。
2006年以來,全市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990項,其中國際標準參與制定7項、主導制修訂國家標準99項、行業標準131項,“浙江制造”標準5個。近500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標準化良好行為確認3A級以上企業25家,塊狀產業制定實施了85個聯盟標準,有3家企業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77家企業獲得“浙江省標準創新型企業”,6家企業獲得省技術標準研究創新基地稱號,有19個塊狀產業標準化重點項目通過驗收。
強化頂層設計
構筑標準化戰略
標準化戰略作為頂層設計,是管理與服務的科學手段,更是達到社會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
目前,市質監局已組建“溫州市標準化研究院”,有16個國家級、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或工作組落戶溫州,正籌建6個市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成了溫州標準館、標準化孵化基地、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中心、標準化人才專家庫,還有4個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和浙江省WTO/TBT咨詢中心溫州分中心,初步形成標準化工作體制機制。
在鼓勵和推進企業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方面,我市一直注重引導,2006年專門出臺了《溫州市實施技術標準戰略若干意見》,將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成果統一納入了“質量與品牌”獎勵,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相關部門聯動的標準化工作機制。
2011年,為全面推動我市標準化工作,市質監局出臺了《關于實施標準化戰略的意見》,從技術標準戰略拓展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2012年我市又相繼出臺《關于加快建設質量強市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建設的若干意見》,就實施標準化戰略做出了具體安排。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實施“溫州標準提升工程”、“溫州制造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隨著標準化戰略的步步深入,全社會的標準意識不斷增強。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為63.58%、領軍型企業采標率83.46%、高成長性企業采標率68.98%、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推動“溫州制造”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方面,我市大力推廣實施主導產業標準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由行業協會牽頭,企業自愿參與,按照自律自覺的原則,主導產業標準體系有效地發揮了標準規制的作用,推動產業質量提升。目前,全市先后編制了30多個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建立了十大特色農業標準體系和旅游、物流等服務標準體系,并在金融器具、汽摩配、低壓電器、閥門、制鞋等產業制定實施85個聯盟標準,共有19個塊狀產業標準化重點項目順利通過了省級塊狀產業標準化項目驗收。
勾勒發展藍圖
推動標準全覆蓋
進入“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市正勾勒標準化戰略發展藍圖,加快實現標準化戰略目標:力爭到2020年,建成適應溫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有效的標準化工作體制和機制;建成結構合理、重點突出、適應溫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形成全社會共享的標準化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標準化與科技自主創新有機結合的促進機制;“標準化+”與“互聯網+”、“機器人+”互融互促,引領全市轉型發展的疊加作用更加顯現;建成一批專業技術委員會;打造一支能發揮積極作用的標準化工作人才隊伍;參與或主導制修訂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浙江標準”的數量位于全省同類城市前列。
市質監局表示,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我市將力爭領軍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90%以上,高成長型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80%以上,五大傳統支柱產業的采標率達到75%以上,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70%以上。
與此同時,推動社會各界更好地參與標準制定,爭取承擔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專業技術委員會數量增加到30個;全市主導或參與制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達到1000項以上,制定聯盟標準(團體標準)100項以上,制定“浙江制造”標準20項以上;并進一步完善“溫州制造”標準體系,做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