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前,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并出臺市場化銀行債券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再次推進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直接融資比重等政策。企業IPO上市已成為風潮,因為上市而涌現的財富新貴也是此起彼伏。
在這樣的一種大趨勢下,以市場嗅覺而聞名的溫商當然不甘落后。
記者統計證監會發布的公開資料發現,截至昨日,共有22家溫商企業在證監會以及交易所平臺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排隊等待審核、上市。另外,康寧醫院、浙江諾爾康等溫商企業也已啟動各自的上市計劃。
按照今年前三季度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情況看,今年IPO過會率為93.25%。以此推斷,在接下來幾年中,這些排隊中溫商企業中將大量涌現身家以“十億”甚至“百億”計算的新富豪。
嚴格地講,正在等待過會的溫商企業是18家。
今年上半年以來,由知名溫商胡成中控制的德新交運以及溫商張憲淼家族控股的上海康德萊已經通過了發審會的審核,新股掛牌只是時間問題。
而此前的2015年6月,蒼南溫商蘇維鋒控股的杭州縱橫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過會未獲通過,今年上半年,洞頭溫商許永童家族掌控的上海蘭寶傳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因申請文件不齊備而中止審查。
很遺憾,不過這沒什么大不了,在IPO的道路上,“二進宮”甚至“三度重來”的招股說明書在證監會的平臺上比比皆是,他們中很多已經如愿以償成為了上市公司——合規的公眾公司都是通過類似的一次次改進煉成的。
這22家溫商準上市企業,總資產規模達到156.1億元,計劃募集資金達到146.11億元。
他們中體量最大的,是由侯軍呈、方愛琴夫婦控股的化妝品企業珀萊雅,達到13.7億元。而年營收最高的,則是江蘇的新日電動車,其在2014年,就已實現營收26.3億元。
資產與營收規模最小的兩家,都是來自新興領域——賽車運營商上海力盛,以及提供節能服務的浙江科維。
有13家企業選擇了赴上交所上市,這或許與這些溫商企業較多地將總部設在上海有關。
盡管大本營溫州本土正在“候機”的準上市公司只有4家,但觀察這些溫商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總部在外的18家準上市公司中至少有7家是從溫州孵化而出的,比如蒼南人熟悉的水星家紡、樂清人引以為豪的春風控股等;由本地知名企業在外投資興建的也有數家,如德力西集團在新疆潛心打造的德新交運、瑞安新潮集團在上海設立的通領汽車技術等。
從年齡看,60后溫商依然是溫商中的絕對中堅力量,在30位企業實際控制人中,占比80%。但走向前臺的二代企業家同樣為數不少:上海榮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70后溫商林琪與其父林光榮共同創立的;印刷名企富康集團的二代孫永杰是聚燦光電的第二大股東;在地素時尚里,馬瑞敏的女兒、90后的馬藝芯出任商品部總監……
股權高度集中,依然是溫州系上市公司的一大特點,但引入產業資源的機構投資漸漸被越來越多企業接受。在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看到曾經投資過紅蜻蜓的景林創投(福達合金),也可以看到國內股權投資領域絕對的大佬九鼎投資(榮泰健康、誠意藥業),甚至于,在地素時尚的股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馬云和虞鋒發起成立的云峰基金;在入股浙江諾爾康的風投機構中,珠海普羅曄添的股東之一正是姚明。
另一個特點也很溫商,除了體育領域的力盛賽車、信息服務領域的縱橫通信以及交通運輸業的德新交運,剩下的19家企業全部為制造業企業,這很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