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一大引擎。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1294億元,同比增長9.5%。
這速度快不快?
比別人,上半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平均同比增長11%;比自己,按《福建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爭取達5850億元,這比“十二五”末的規模翻番還多600億元,5年內的年均增速須達17.5%。
誠然,自2011年12月省政府印發《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來,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成效初顯,其增加值至2015年已占 GDP比重的10%、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18%。但對比上述兩組數據,仍應正視,差距確實不小。
規模不大,增速不快,根源在于結構性矛盾突出。從相關主管部門、有關專家對當前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可知,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行業內未形成分工協作的產業鏈,產業配套不健全。
若要強筋壯骨,就須先串鏈織鏈。
產業鏈,涵蓋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等四個維度,其本質上是一種對接機制。如何著眼于產業鏈發展把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龍頭引領的價值毋庸置疑。產業鏈上游的一個大項目、好項目,對于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無疑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例如,廈門引進全球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華電子投資建設12英寸晶圓項目,將助推廈門完成“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裝備與材料”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布局。
這同樣是一個可以反向作用的過程。在金龍汽車的帶動下,我省新能源客車產業已形成較強的競爭力,直接帶動以寧德時代新能源、廈門華鋰等為代表的上游配套企業加快發展。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新增為福建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第八大領域,以整車設計為突破口的整條產業鏈將更加壯實。
產業鏈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體系,一環不通,則全鏈堵塞。怎么通?靠核心技術的突破。擺脫受制于人的瓶頸,既要有這兩年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引進項目實現高端嫁接的魄力,亦要有沉下心來進行產學研用一體研發的定力。在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嘉泰數控研發的高速鉆攻機等產品實現國內領先,中科中涵生產的超快激光數控機床等產品填補了行業空白,就是對這種定力的肯定。
而從空間鏈的維度來看,產業鏈的補短關鍵在產業空間布局的調優。福廈泉等沿海城市產業強,南三龍等山區城市產業弱,是目前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可回避的現狀。山區的路子往哪走?立足現有產業發展條件是前提,在此基礎上,瞄準領域,盯住環節,尋求突破,或能在產業的分工協作中占牢一席之地。
串鏈織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又意味著什么?
產業鏈協同創新將迎來更廣闊的空間。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的價值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在這一對接機制下,新技術的研發能在第一時間達成共識,創新的資源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整合。由此,將打破技術的掣肘,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產業鏈的延伸,還將在傳統產業的領域中探尋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新空間。如今,一批石化產業大項目 已在我省完成布局,形成上游產能優勢。但下游產業鏈不夠長,卻成了短板。已有業內專家指出,發揮上游產能優勢的一大思路,就是加快往下游精細化工拓展。這其中,便蘊藏著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