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大型主題采訪團在東湖高新區參觀, 圖為采訪團記者在展示中心拍攝企業LOGO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攝影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表示,“跨行政區域也要建立權威高效的協調機制。現在云貴川三省圍繞赤水河生態保護已經建立了一個協調機制,以后這方面的協調工作還會繼續推進。”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一盤棋的思想。”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周小棋說,“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源頭上提出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再分類施策,重點突破。”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表示,關停和搬遷改造化工企業,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對長江經濟帶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化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另外,搬遷入園以后,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環保標準。“通過搬遷淘汰一些小的落后產能和工藝,推動兼并重組,反而有利于做大做強。”
在座的有關負責同志和專家,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各抒己見。
夜越來越深,江輪再次起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從共識走向落實。
武漢推進民生建設——
讓百姓生活更幸福
《經濟日報》 (8月5日1版、2版)
“黨和人民心連心,社區盛開幸福花……”8月4日上午,記者在武漢市青和居社區見到吳傳發時,他正在表演湖北慢板。今年70多歲的吳傳發,一提到棚改后的新房子就樂得合不攏嘴。“棚改前,我們一家六口住在低矮破舊的18平方米小房子里。現在,我們老兩口住進60多平方米的寬敞屋子。你們說,我能不樂嘛!”吳傳發說。
2007年4月,青山老工業區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一期涉及棚戶區居民11142戶,占總數的81.3%;二期從2014年9月實施,涉及棚戶區居民2518戶,占總數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臨江港灣、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個安置房小區,安置房16959套,棚改居民全部回遷安置。
令吳傳發和鄰居們高興的是,改變的不僅是居住面積,還有居住環境、人文環境和服務環境。近年來,青山區通過“城市雙修”等生態實踐,綠化覆蓋率達41.1%、人均綠化面積17平方米,穩居全市第一;青山江灘獲得國際C40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項。
充滿幸福感的還有家住青和居社區一棟的空巢老人蔣桂梅。中午時分,“天天敲門組”成員余明又上門來了。余明所在的“天天敲門組”依托社區網格員、門棟組長、社區民警、“紅色物業”大學生、黨員中心戶、群眾骨干等成立,實現社區、派出所、骨干力量全部下沉進網格,通過走進門棟、敲開家門,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問題、困難和意見,對空巢、獨居、困難老人做到天天敲門、時時關照。
民生無小事。從棚戶區改造到環境治理,武漢正著力推進民生建設,打造“宜業、宜居、宜商、優學、優診、優享”的“三宜三優”環境,讓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開心。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和人才投身武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