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枸杞甲天下”。作為這片地域最具地標性的物產,一粒枸杞的科技含量,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寧夏的人才發展狀況。
近年來,面對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城市環境等硬實力的不足,寧夏立足對比優勢,從軟環境入手,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突圍人才之困的獨特路徑。
立足特色,精準引才
隨著資源要素驅動發展邊際效應遞減,國際國內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作為欠發達地區,與自帶人才流量的東部沿海相比,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高層次人才短缺的寧夏如何引才用才?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面面俱到,不大而化之,不能撒大網。”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主任劉成孝說,區情決定了寧夏必須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依托特色資源和產業優勢,精準選才、精準用才,努力探索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互促雙贏新模式。
寧夏煤炭儲量居全國第六。更新發展理念,引領轉型升級,寧夏建成了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年轉化煤炭2000多萬噸。神華寧煤集團副總經理姚敏是煤制油項目的拓荒人,自治區每年資助他500萬元。在寧夏人才工程的支持下,姚敏帶領團隊研發的煤制油核心裝置“神寧爐”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依靠自治區人才專項資金支持,寧夏大學引進國內流態化工程和煤化工專家郭慶杰,打造了一支“煤炭清潔利用”科技創新團隊。近年來,該團隊開展科研項目21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煤化學鏈氣化概念,并展開系統研究,實現了100kw量級小試熱態煤氣化系統的順利運行。
圍繞產業總體布局,寧夏在現代紡織、先進裝備制造、枸杞等10個重點特色產業實施人才支持計劃,建設100個左右產業人才團隊,培養300名左右產業領軍人才。
以點帶面,擇優突破
集中力量、擇優突破,寧夏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100個以上人才小高地,通過以點帶面,建設西部人才高地。
9月13日,第七屆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在銀川開幕,吸引了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嘉賓參加。依托葡萄酒人才的強力支撐,寧夏正在成為國際葡萄酒界最活躍、最耀眼的產區。
據了解,寧夏先后引進國內外高端釀酒師、種植專家24名,吸引碩士以上葡萄酒海歸專業人才20余名。通過舉辦兩屆賀蘭山東麓世界釀酒師邀請賽,邀請23個葡萄酒生產國的60多名國際釀酒師到寧夏交流。目前,寧夏葡萄酒產業從事研發、教學與創新的高層次人才46名,高技能人才330名,產業工人1萬余名。
相較于葡萄酒產業,枸杞是寧夏的傳統強項,但在1975年“寧杞1號”成為當家品種后,人才梯隊建設一直未受重視。而如今,枸杞產業人才隊伍進入“盛果期”,人才小高地也掀起了創新小高峰,近年來,僅培育出的枸杞新優系就達50多個。
2016年,自治區人才辦以獎代補200萬元,支持曹有龍領銜的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技術攻關。“去年我們研發的枸杞鮮果粒沖劑,一出成果就被企業買斷。枸杞面膜專利也被江蘇一家企業買斷,企業還從銷售利潤中返還近30%給科研人員,進一步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曹有龍高興地說。
不拘一格,松綁放權
寧夏農業有機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志祥,主攻“超級細菌”的抗生素新藥研發。2015年,在國外一家全球知名制藥企業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他,被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全職引進回國,領銜組建寧夏抗生素研究創新團隊。但是,他是外籍華人,人才引進面臨著不可逾越的體制性障礙。
求賢若渴的寧夏,果斷出臺人才新政,不拘一格、創新機制,擴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等主體的用人自主權,規定用人單位可對引進的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年薪工資,經費按現行渠道支付。
解除后顧之憂的楊志祥帶領團隊開展攻關。目前,“針對超級細菌的新型內酰胺類抗生素項目”已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抗生素,實現我國在抗生素領域的關鍵性突破。
今年年初,以放權松綁為核心,在此前一系列人才政策基礎上,寧夏研究出臺《關于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在本土人才培養、高層次人才引進、定向選調生、創新創業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實現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