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21.5萬人,這是上海128家重點航運企事業單位內的從業人員總數。昨日,在“2018上海航運人才服務周”啟動儀式上,上海首次對外發布重點航運企業人才數據。統計顯示,在新引進人員中,近九成為35歲以下青年人,而航空技術工程師等崗位成為企業求知若渴的對象。
上海航運行業的人才“家底”到底如何?長期以來并沒有一個詳細的統計報告。借助上海社科院、上海交大、上海海事大學等3個科研機構力量,上海人才服務中心以全市萬家航運企事業單位數據為目標,初步搭建了航運人才數據平臺。針對128家重點航運企事業單位實施人才數據分析,研究航運人才情況和服務需求。
數據顯示,目前,上海重點航運企事業從業人員約為21.5萬人左右。2010年至2018年7月,128家重點航運單位引進人才累計達到3705人,人才引進數量逐年攀升,有效地緩解了航運專業技術人才的緊缺狀況。在引進人才中,25-35歲的人才占比超過86%,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主要集中聚集在航運科技創新產業,而35歲以上的引進人才多集中在現代運輸業。人才引進中,本科學歷所占比例達到85%,比目前在冊人員的本科人員34%高出51個百分點;研究生學歷占了11%,是在冊人員研究生比例的2.97倍。航運企業通過招聘港澳臺和外籍員工、招聘海外留學生等各種辦法,促進航運企業國際化發展。一些新成立的航運企業,港澳臺和外籍員工比例甚至接近30%。目前,上海有18所高校設有航運專業,有3.6萬在校大學生就讀。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上海自貿區發展,航運產業更加集聚,航運產業在上海GDP貢獻中占比日益提高,人才新政更是為航運領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包括潛校畢業的潛水員,資深的遠洋船長,獲得飛行執照的飛行員,以及從事船舶、飛機等研發設計和制造的專業技術人才,優化了航運人才結構,提升了航運人才服務能級。通過百家航運企業的數據測算,航運人才占航運GDP貢獻率從2002年的13.97%增加到2017年的28.45%,15年增加近15個百分點;人才對經濟的直接貢獻增加至917.77億元。
走向未來,航運人才工作面臨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一方面國內通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另一方面國內邊緣產業和競爭對手的影響,國際同行競爭大。同時,航運人才專業型較強,隨著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使用,無論是在船舶領域、航空領域、港口碼頭,還是在鐵路領域,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調查顯示,目前申城需求量最大的航運人才分別為航空技術工程師、空勤、地勤等;最難招聘的職位分別是飛行員、航運金融人才;而最容易流動的則為物流銷售、船代、貨代等。
為此,有關部門建議,未來需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高校培養、社會培訓、企業培育相結合,來滿足航運人才發展的需求。繼續引進高端復合人才,平衡緊缺人才結構;增加航運事業凝聚力,穩定核心人才愛崗敬業;增大專業技能人才比例。
市人才服務中心透露,他們將組織本市用人單位在10月、11月期間赴大連、廈門等地的13所高校,為全國乃至全球2019屆高校畢業生舉辦綜合、金融、航運、高新技術、海歸5個專門線路的擇業交流洽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