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是北京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40年,也是北京工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規模速度型發展轉向提質增效型發展的40年。近日,市統計局發布《改革開放40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工業篇,回顧北京工業發展歷程。北京工業加快進入減量集約、創新發展的新階段,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總體實現良好發展。全市工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70.2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427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8.7%。
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伴隨后工業化時期經濟發展規律的演進及首都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第三產業已成為北京的主導產業,但工業依然是北京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更是全市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2017年,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5.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8%,是支撐北京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隨著經濟發展從追求規模速度到聚焦質量效益的轉變,北京工業提質增效效果顯現,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產出效率、效益方面,2017年,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0.2萬元/人,是2001年的5.7倍,比全市社會勞動生產率高7成;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9.8%,比2001年高5.2個百分點,為1990年以來最好水平。降成本方面,2017年,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為94.1元,比2001年降低4.2元。
北京是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驅,經過40年的發展,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根據統計數據,2017年,北京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個數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4.6%,比2006年提高7.2個百分點;實現工業總產值3930.8億元,比2006年增長47.5%。
高技術制造業引領北京工業向著高端化邁進。
經過數年努力,北京已形成“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三城一區”新局面。在中關村示范區,人工智能、石墨烯等前沿技術迅猛發展,搶占全球新技術制高點。京北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項工程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京南亦莊,北京奔馳已建立起戴姆勒史上首個同時擁有前驅車、后驅車、電動車三大車型平臺的工廠,成為中國豪華車市場中當之無愧的領軍者。位于昌平的未來科學城則厚積薄發,央企科研成果不斷涌現。
如今,汽車、電子、醫藥等符合首都發展方向的高端制造業已經成為支撐北京工業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2017年,三大行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0.6%,成為北京工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