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前三季度我國主要數據符合預期,釋放出向好信號,這表明,在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的持續發力下,新動能正在加速積聚。
消費結構升級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1%,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提供了有力證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研究員來有為指出,我國居民消費正沿著“衣食—耐用品—住行—服務”的路徑,從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升級,反映到產業結構上,就出現了由農業、輕工業向基礎工業、重加工工業再向高附加值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轉變。
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7.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占GDP比重達52.8%,繼續領跑中國經濟。其中,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成為一支拉動消費升級、帶動相關行業增長的主力軍。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旅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文化及相關產業服務業同比增長14.7%,體育服務業同比增長30.7%,健康服務業同比增長16.9%,養老服務業同比增長17.7%。
“過去以房地產、汽車、家電為主要拉動力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傳統需求增長空間收窄,追求個性、高品質、安全、健康的新消費需求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極大地助推了‘五大幸福產業’發展,這五大產業在2020年之前都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來有為說。
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代表的新經濟亮點紛呈,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匯聚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經濟的快速成長,對沖工業調整的下行壓力,對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新興產業一馬當先。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6%,增速繼續加快。裝備工業和電子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速也分別達到9.1%和9.7%,帶動了工業增速穩定在6%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3.7%,成為支撐汽車產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前三季度,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與電子商務相關的快遞業隨之迅猛發展,業務量同比增長54%。
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層出不窮,孕育了新經濟的增長空間,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催生出了一批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在線旅游、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網絡約車、網上訂餐、第三方支付等一批新業態借網而生,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普惠金融、智慧城市等新模式悄然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