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為民而商》引發了觀眾熱議。該片由市商務局和北京電視臺聯合打造,講述了首都商業40年的輝煌變革,年代感十足的畫面、鮮活的人物和故事,讓觀眾開啟塵封的記憶,重溫改革開放以來北京消費生活的美好瞬間。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不久前舉辦的開播儀式上,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曾高度肯定《為民而商》的現實意義。紀錄片的總導演錢丹丹和總撰稿人郭曉東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希望把北京商業視作中國商業發展的一面鏡子,透過它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的艱辛歷程。主創團隊挑選出北京商業四十年這串項鏈上的珍珠,分以不同的主題呈現給觀眾,通過典型人物和關鍵事件詮釋每個主題,串起四十年的歷史長河。
紀錄片講述了以紅橋市場、悅賓飯館、北冰洋等為代表的一些典型故事。1988年,時任紅橋工商所所長的解文生發現,一個60歲的老人在紅橋市場偷偷把珍珠賣給外國人,這種私自買賣珍珠的生意漸成氣候,這在當時可以按“投機倒把罪”論處。老人無奈地問道:“國家允許私人種植珍珠,但只對2%—5%的珍珠進行收購,還不允許私人買賣,剩下的擱著都沒地兒放。我們要怎么辦?”解文生主動找到上級部門反映情況,請國家工商局的領導視察,相關部門提供了新的思路——“珍珠,也是一種藝術品”。從此珍珠被串成項鏈作為工藝品納入經營許可范圍,也就有了率先突破政策經營珍珠的紅橋市場。這個故事被錢丹丹和郭曉東視為最難忘的片段之一,“故事里的每個人既有勇氣也有智慧,沒有他們往前邁出這一步,也就沒有今天的北京商業”。
“北京有著極強的全國示范效應,北京的商業面對改革開放的阻力,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在郭曉東看來,當年的北京商業每往前邁一小步,都要受到方方面面各種力量的口誅筆伐,因此它改革的分量才格外厚重。
我國第一家個體餐廳——“悅賓飯館”開業之初,伴隨著“賣國賊”、“資本主義復辟”等惡名。餐廳的所有者郭培基面對質疑也曾暗暗擔心,但他為了獲得“合法”身份,每天依然執著地跑工商所,工作人員為之所動,默許他先把飯館開起來后“補票”。直到198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和姚依林親自到店里來拜年,才給悅賓飯館帶來實質性的正名效應。
錢丹丹認為,這些改革和進步不止源于自下而上的突破,也包含了上層管理者的開明大度。今天看起來頗有戲劇化的情節可謂是當時石破天驚的“壯舉”,他們勇于突破現有制度,用實際行動傳遞最前沿的政策風向,冰凍多年的商業雪山才漸漸融化,最終匯成生機勃勃的大江大河。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