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兩會”正在舉行,“新經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是成都重點推動發展的產業,但坦白說,相比之下,生物醫藥的發展遠落后于電子信息產業。”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室主任、九三學社成都市委副主委解慧琪說,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科研工作者,自己深感責任重大,希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解慧琪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醫藥有較高的門檻,比如周期長、風險大,臨床試驗有嚴格要求等,“它和農業、工業類的科技成果轉化還不一樣,對環境要求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持”。
鼓勵高校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解慧琪可以說是“憋著一口氣”。
“我國生物醫藥的整體技術水平較國外落后,在一些高端或創新產品領域,外企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國產醫療器械產業在全球市場份額不足3%,80%以上依賴進口,是嚴重制約發展的“卡脖子”問題,迫切需要自主創新……”
雖然近年來,成都通過實施多項政策措施,在院地協同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但在解慧琪看來,依然還有進步空間和需要突破的難點。她希望進一步打造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
一方面,利用高校優質科研資源,鼓勵高校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由企業投入,高校、政府給予配套資金或政策支持,聯合實驗室圍繞市場急需能夠產業化的項目盡快推進成果轉化。
同時,培育壯大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圍繞產業功能區建設及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組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臺,提高成果轉化孵化服務能力,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解慧琪特別提到“共享”。“因為有的科研設備利用率不高,如果要企業自己購買所有設備投入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共享,設備用好了,經濟效益也起來了。”
她建議,成都可逐步推行財政投入與扶持項目所建研發平臺低成本共享與開放模式,整合多年來國家投入建立的分散于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發資源,推行國有研發資源服務全民的非贏利目的的創新平臺模式。
對于開放后設備的消耗性材料和維修,則可以給予一定補貼,“通過在成都率先實行以研發資源開放為條件的科研項目立項和資金扶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應有效益,進而實現公共研發資源的真正共享。” 解慧琪說。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