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重新修訂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市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修訂的政策,是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趨勢,進一步推動全市電子商務呈現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目前,東莞有電子商務服務類企業2000多家,主要網絡平臺超過10個,電商網絡經營主體已達5.5萬家,網絡經營主體總量占全省14.7%,在全省地級市中排名第一。目前,東莞本土電子商務網站已基本涵蓋現有B2C、B2B、C2C、O2O等多種電子商務模式。
據行業內統計,2015年東莞網上交易額達到3390億元,同比增長16.9%。東莞陸續推動數千家制造企業“觸網”,眾多的企業通過電子商務,極大地拓寬了銷售渠道,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東莞具有發展電子商務的良好條件:擁有數量龐大的制造業企業,他們都有“觸網”的需求;毗鄰廣深和港澳,處于穗港深經濟走廊中間,公路、水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發達,全市物流企業約5000家,有28個物流園,同時菜鳥、阿里巴巴、普洛斯、聯想等多個大型物流項目相繼落地東莞,地理和交通物流優勢突出。
但事實上,東莞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盡管起步不晚,先天優勢也非常充分,但一直只是扮演著物流網絡和供應商的角色。
去年“雙11”期間,東莞處理的郵件、快件業務量將近5000萬件,生產企業和物流公司都忙得不亦樂乎,但大家都是參與者,而并非主導者。東莞始終沒有形成一家像淘寶、京東一樣的國內知名大型電商平臺,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在原有的意見中,有“支持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總部落戶東莞”和“支持物流設施提供商引進在莞結算電子商務銷售企業”這兩項資助項目,如今也已刪除。畢竟,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后,國內幾家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已成鼎立之勢,要吸引這些企業把總部搬到東莞,實在并非易事。
大型消費電商平臺的搭建,東莞并無資源上的優勢,這很大程度體現在創新人才的缺失上。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之下,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借力國內外大型電商平臺的網絡,走出一條具有東莞特色的電商之路,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持續的助力,才是目前最應該考慮的。
以東莞為數眾多的臺商企業為例,目前東莞臺商協會會員企業發展至3700多家,臺協成員企業分布電子電器、五金工模與電鍍、制鞋、電腦與通訊周邊等多種制造類行業,是東莞制造類行業發展的骨干。然而這些企業中涉足電子商務的僅有三成,東莞臺商在電子商務領域發展并不舒暢,不少臺企電商領域帶來的訂單占比不到一成。
究其原因,除了售價較高以致產品在網上缺乏競爭力,另一個原因則是訂單。以前臺企做代加工,都是大規模的批量訂單,而在電商時代,定制化生產占主流,網上碎片化小訂單較多,很多臺企還未調整過來。
臺企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對于東莞的其他生產企業來說具有共性。很多企業家并非不想做電商,更多的時候是摸不清門路。
新頒布的意見提出,面向全市5000家傳統制造企業,分行業、分區域舉辦各類交流會、洽談會、對接會、宣講會等活動,挖掘和物色500家有條件、有潛力的重點企業進行深入診斷和個性化輔導,力爭通過2—3年努力,培育50家應用電子商務成功轉型發展的企業,并以此帶動更多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