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尚中”,具體做法是中正不偏。孔子日:“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在處理問題時,我們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確性不走極端。思想激進的人是不顧一切地堅持向前,氣度狹窄的人考慮問題主觀而不體恤人意。所以,孔子主張“過猶不及”,“狂”即“過”,“狷”即“不及”,兩種狀態在相反的方向上脫離標準的“兩極”,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兩端。同時孔子主張把“中”與“時”結合起來。《禮記·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意思是說君子之所以能夠堅持中庸,關鍵在于君子能夠“時中”。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為二的這種觀點,不是兩端的中間,而是要達到適合于事物實際情況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標是中和狀態。另外,孔子中庸思想的權變思想在《論語·里仁》中可以得到再次驗證,即“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沒有規定要怎么做與不怎么做,怎樣合理,就怎樣做。中庸思想的規范原則為中正,具體要做到中禮、中道。孔子認為,謙恭、直率、勇敢、謹慎,本來是一個人的美好品質,但是如果發揮不恰當,或者不約之以禮,就會走向反面。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論不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數量的界限,這便是“度”的客觀存在,而且提出了“適度”的原則和方法,這種方法和原則要求人們在復雜的序列中,在兩極之間的過渡帶尋求一個適當的標準。由此可見,“中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人,對問題的處理和理解從不只拘一格,無固定的方法,順其自然,力求達到“恰如其分”的境界。中庸真正體現的是一種辯證的處世方法,更是一種注重自然規律,因而,在企業管理中,選擇中庸之道,有助于糾正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偏頗問題,有益于建立組織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達到企業的多方面宏觀平衡,有助于企業在管理上避免極端,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