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央視綜合頻道(CCTV-1)和新聞頻道(CCTV-13)并機直播的《朝聞天下》,用2分25秒的時間展現了蘇州改革開放40年來的蝶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曾經以小橋流水園林著稱的旅游城市,卻設立了全國首個跨國合作工業園區。歷經40年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廣納人才。如今已成為人才集聚,創新創業的樂土。
就在前不久,蘇州工業園區全新打造的人才服務平臺,金雞湖網上路演中心正式啟動。
這個平臺上匯聚了,金融、中介、項目合作等,各種高科技人才所需要的創新要素。不管高層次人才,身在國外還是國內,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這里找到所需。
吳東岷目前正在孵化一個人工智能領域納米芯片項目,僅這一個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就給予5000萬元的項目資助,未來這個產品的市場規模將上百億。
蘇州工業園區組織部副部長 潘瑜: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到了二次創業的關鍵階段,需要海內外大量的高層次人才,到蘇州工業園區來創新創業,為園區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最寶貴的智力資源。
園區每年在人才、科技領域投入近30億元,為園區創新創業的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專心研發。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徐康寧:蘇州善于去集聚,來自于世界各地的生產要素,重點把高端的要素聚集到本地,用于本地的經濟跟社會的發展。
目前,蘇州已于與238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展開合作,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基地20多個,實施產學研項目超過1萬項,蘇州在全省率先啟用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整合全市14個職能部門的26個人才服務項目,為高層次人才開辟綠色通道,激發高端人士創新活力。這也促使蘇州的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蘇州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 俞愉:我們從過去的單純追求數量,到現在去追求質量,我們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我們現在蘇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總產值,已經超過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