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工業經濟呈跨越式發展,從農業縣發展為現代工業城市的巨變,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制造業名城。26日,東莞市統計局發布了名為《改革開放40年東莞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研究報告,2017年,東莞有工業企業15.15萬家,是1978年的117.5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07家,是1978年的15.7倍。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16.97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2倍。
工業發展經歷四大階段
改革開放40年,東莞工業經歷了從傳統農業走向農村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大力發展外源型經濟、打造加工制造業基地的成長階段,擴大發展規模、打造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的騰飛階段。現在,東莞正進入從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從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的轉型階段,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東莞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東莞工業發展史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起步階段(1978-1993年):1978年,中國第一家來料加工廠——太平手袋廠在虎門成立,標志著東莞外資經濟的正式起步。1984年,東莞實施“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發展戰略,使外資快速進入東莞,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跨越。利用外資方式從“三來一補”發展到“三來一補”與“三資”并舉。到1993年,東莞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10.49億美元。在外源型經濟的帶動下,東莞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78年的1290家增加到1993年的12449家,翻了三番多,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4.2億元增加到1993年的267.67億元,翻了近六番。
成長階段(1994-2000年):工業結構得以優化,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轉變;新興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以IT產業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在與外資企業的協作配套中逐步成長。支柱產業從前期的生活資料工業(屬輕工業),到中期的能源工業,后期則是生產資料(屬重工業)的轉變,也直接證明了東莞工業的重工業化傾向。到2000年,東莞工業企業數增加到16975家,工業總產值達1519.79億元,此時,東莞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總值中農業比重下降到3.2%,工業比重達到52.5%,工業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心。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