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才高效協同,實現人才與企業、產業精準匹配是關鍵。市人社局以落實“人才新政12條”為統攬,以圍繞產業抓人才、突出“精準”抓“協同”為主線,在全面把握產業和企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系統思考、分類研究,尊重企業成長規律,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分類精準施策,著力構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保障體系。
“一條龍”創業服務
支持初創型企業擴量提質發展
成都市不斷加大對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力度,形成政策咨詢、項目推介、創業培訓、融資服務、跟蹤扶持“一條龍”創業服務;實施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擇優資助計劃,共有5個項目獲得人社部資助、23個項目獲得省人社廳資助,資助額達500萬元;完善創新“為人才松綁”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事業單位人才離崗創新創業。
同時,還建立了招商簽約落地項目人才專項保障機制,及時對接新簽約企業掌握產業類型、項目規模、用工特點等“需求側”的基本情況,主動推送人社部門經辦項目和優惠政策清單,努力形成項目落地、開工、促建全流程人才協同服務。
搭建招聘服務“綠色通道”
支持成長型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市人社局搭建了人才配置線上線下平臺和招聘服務“綠色通道”,組織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參加“雙創”“蓉漂人才薈”等大型人才招聘會,或赴外地開展專項引才活動,鼓勵國際、國內獵頭公司為企業引進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啟動人力資源提能行動,研究制定了全民技能免費提升計劃實施方案,開展企業職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將勞動力資源轉化為高技能人才資源,補貼資金10446萬元;出臺《成都市引進培育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實施辦法》《成都市鼓勵企業引進培育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實施辦法》,實施企業引進急需人才財政獎勵和安家補貼制度,補貼資金2093萬元。
此外,成都市還組織開展成都“獨角獸”企業推介引才系列活動,研究制定了促進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和職稱評價實施辦法,不斷營造新經濟發展良好環境,助推最適宜新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對企業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對企業穩定用人給予穩崗補貼,多渠道降低用人成本,促進成長型企業“輕裝”前進。
強化“大客戶”思想
支持領軍型企業加快跨越發展
據悉,市人社局不斷強化“大客戶”思想,與重點企業建立人才專項聯系機制,及時跟蹤服務、排憂解難;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人才招募市(州)合作機制,組織技工院校為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滿足企業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為企業創新發展賦能,在14家企業新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新建國外智力引進示范基地4個,18家企業獲得國家引智項目資助共計190萬元。
與此同時,出臺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突出產業需求、企業需求和市場認可,動態增設新產業、新技術領域職稱專業,營造新經濟發展良好環境,向產業功能區、智力密集的重點企業下放職稱評審權、開展自主評審,建立民營企業職稱“以聘代評”評聘一體化機制,助推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突出“高精尖缺”
促進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高質量協同
如何不斷優化政策、用活市場,促進人才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精準協同?成都市發布了年度《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從走訪調研的22個區(市)縣5000多家企業的急需緊缺人才需求中,細分出了“551”重點產業、445類需求崗位清單,以人才緊缺指數全面反映年度全市重點產業、領域(行業)人才緊缺狀況,用精細到產業、精確到行業、精準到崗位的專業化人才工作舉措,努力促進人才培養引進與產業需要精準協同;鼓勵企業認定就業見習基地,對組織青年人才見習的基地按規定給予補貼,支持14家企業建立了首席技師制度,共計給予140萬元一次性資金支持,引導全市17所技工院校61個專業進行了調整,不斷促進基礎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高質量協同。
此外,還以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一園三區多點”為平臺,有序推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重點培育高級人才尋訪、人才測評等細分市場,新引進行業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110家,努力通過市場手段促進人才協同;初步建成專家信息庫,積極爭取部、省支持,開展海外留學回國高端人才與“三城一園”才智對接活動、專家服務基層系列活動250余場次,有序引導人才智力向“東進”區域和基層一線流動,促進人才區域分布與產業布局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