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投”已建立天使投資基金13只,基金規模14億,完成投資項目95個,投資總額6.44億
吸引人才
自2017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12條”實施以來,新增來蓉工作外國人才(持有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7880名,在蓉工作的外國人才已大幅增加
造就人才匯聚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價值實現之地,要實現這些目標,成都需要最強大的助推器——科技力。而科技力的提升則取決于科技人才智慧匯聚。
自2017年《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簡稱“成都人才新政12條”)實施以來,成都就大力吸引高、精、尖科技行業企業、人才前來落戶,以科技人才的聚集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其中,成都市科技局(市外專局)作為服務科技人才的“排頭兵”,在構建校院企地協同創新體系,為科技人才雙創提供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新生態/
打造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 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
高校是科技人才的“聚寶盆”和“發動機”,為了充分激發高校科技人才的雙創動力,成都市科技局(市外專局)不斷探索校院企地合作新模式,持續引進重大科技項目,打造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創新共同體。
2017年9月,在成都市科技局(市外專局)的支持下,成都市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現場會在四川大學舉行。會上,由西南交通大學發起成立,包含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12家成員單位的成都市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聯盟成立。其中,作為率先試驗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西南交通大學,截至2018年12月已有200余項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分割確權。
2018年7月,赫赫有名的“新能源空鐵”首條商業運營試驗線在成都市大邑縣開工。而新能源空鐵的技術之所以能夠從該校翟婉明院士團隊的實驗室順利走出,從研發到市場化一路暢行無阻,用翟婉明的話來說,離不開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
新業態/
共建環高校經濟圈
“校企雙進”已促成35個項目簽約
成都市正與在蓉高校共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群落。目前,包括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在內的6個環高校經濟圈已獲得立項支持,共培育創新團隊460個,新增高校成果轉化項目790個,共注冊科技型企業471家。據了解,到2022年,全市將打造10個環高校經濟圈。
在市校戰略合作方面,成都市先后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域內外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平臺、科技產業園區。其中,全市梳理確定了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工業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22個重點項目,臺賬式推進產業功能區校院企地創新合作項目建設。
同時,成都市科技局(市外專局)與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一同開展“校企雙進”系列活動,籌劃開展“企業家進校園”“科學家進園區”“百校千企大對接”三類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已舉辦9場活動,共組織585家企業與5家高校院所的512項科技成果,以參觀成果超市、路演等形式進行了對接,促成71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簽訂35項合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