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不僅多年來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一,而且誕生了諸多明星企業。長期以來,廣東就是網紅省份,廣州、深圳等更是網紅城市,那么,我們從經濟、科技、文化的角度出發探尋:廣東為什么這么紅?廣東為中國帶來了什么?或者說,廣東以一省之力從哪幾個層面為國家賦能?
從過往這些年的歷史脈絡來看,廣東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促進了文化繁榮和教育發展,而文化繁榮和教育發展又對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推動力。經濟發展使得社會更重視基礎教育,比如馬化騰和任正非近期就提到了基礎數學的重要性,而教育的進一步提升又會推動科技力量的進步。廣東這些年的發展也確實受益于高校培養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經濟賦能: 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廣東模式”是一種生態系統
眾所周知,廣東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其GDP總量甚至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一些有影響力的國家。比如,廣東去年的GDP總量接近10萬億人民幣,而2017年韓國的GDP為1.530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2,而澳大利亞的GDP則為1.3234萬億美元,排名13,廣東省的GDP總量至少已經超過澳大利亞2017年GDP總量。
廣東從經濟方面為國家賦能,不僅僅是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民營企業家,不僅僅是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貢獻了巨大的稅收,而且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創造了一種沒有統一模式的所謂“廣東模式”:即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特點,在市場化條件下飛速發展。我們來總結廣東各城市的所謂成功范例,會發現無從下手,因為各市差異極大。
比如東莞、佛山、深圳、廣州各有自己的模式。佛山的模式是向內成長,政府積極營造有利于經濟開展的環境與準則,所以本土企業發展迅猛,大名鼎鼎的格蘭仕、美的、志高以及順豐(初期)都是出自于佛山,佛山模式有點德國先進制造業云集的味道,佛山的企業普遍低調、內斂。但是佛山以一個地級市的量級,其去年的經濟總量已經接近萬億,作為廣東第三城,可謂富可敵省。
東莞則因為土地、外來人口紅利、地理等優勢,一度更加強調外向型經濟,更多做“三來一補”的代工,不過現在有華為加持松山湖,經濟結構正在向更為合理和均衡的方向轉化。如今的東莞也在科技的道路上加速,東莞智造、零碳等概念深入人心,深入城市肌理。東莞的30多個鎮各有產業專長,具有較高的市場化特性。
深圳早就提出了“四個難以為繼”,雖然GDP的增長速度曾一度掉在天津、重慶的后面,但深圳咬牙堅持轉型,守得云開霧散,科技創新、高端服務業與金融都有較為耀眼的亮點。
廣州正在動能轉換中,在原有的商貿、交通優勢之外,再增加人工智能、信息軟件和生物技術的大力推進,文教醫療資源繼續在華南保持領先,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躍居一線城市第二名。
這四座城市去年為廣東GDP逼近10萬億貢獻了絕大部分的份額:廣州2.3萬億,深圳為2.4萬億,佛山在1萬億左右,東莞為8278億,四個重點城市加起來差不多是6.5萬億,占到廣東GDP的66%左右。有預測稱:只要這四個城市穩步增長,其余城市不要大幅度波動,廣東2019年的GDP破10萬億應該是比較容易的。
再追問一句,什么是“廣東模式”呢?從各市的情況來看,確實沒有統一的標準化答案:讓佛山學習深圳的先進經驗,未必適用,因為深圳的地理位置以及產業布局和佛山完全不同,同樣,珠海也不要指望學習廣州的轉型經驗,因為人口、交通以及各種力量的支持太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