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作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以其獨特的氣質和風貌成為世界級“網紅城市”,吸引著國內外游客。今年春節黃金周,按照城市排名,重慶的國內外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國第一。
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了“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扎實”的要求。定位于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重慶正在努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從汽摩穿街過巷到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
工業曾一直是重慶發展的主旋律。新中國成立時,重慶已躋身中國八大城市之列。1953年,重慶有100多個工業項目得到中央的資金投入,到“一五”期末,重慶的重工業項目云集,初步形成了工業體系。重慶成為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軍工更是獨樹一幟。
40年前的“三線建設”,進一步夯實了重慶的工業基礎。千萬名優秀人才遠離故土,來到重慶安家落戶,艱苦創業,一批大型軍工企業在山溝里崛起,重慶成為國家的戰略大后方。
上世紀70年代末,嘉陵機器廠在“軍轉民”改革中率先解放思想,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制造出中國第一輛國產民用摩托。自此,“重慶造”摩托車承載著中國人“更快速更高效”的夢想,行駛在全國的大街小巷。
到上世紀80年代,重慶已擁有近40家軍工企業和科研機構,軍工工業與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結合,積累了技術和人才,為后期的爆發式發展埋下伏筆。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7年成為直轄市以后,重慶工業迎來黃金時期。1978年,重慶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59.6億元,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97萬億元;利稅總額由1978年的11.93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219億元。
如今,重慶擁有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工業依然是重慶的重要標簽之一。但與70年前相比,重慶工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培育出很多新的支柱型產業。
曾在重慶工業經濟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汽摩產業繼續發展壯大,重慶依然是國家重要的汽車、摩托車生產基地。與此同時,重慶工業格局發生蛻變,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以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電子制造業,開辟出新的天地,創造了新的輝煌。
現今,重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全球每3部筆記本電腦就有一部生產于重慶;重慶還是全國第二大手機產地。
更重要的是,重慶工業正在從“制造”走向“智造”,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產業加快布局,越來越多的重慶智能企業躋身國內“第一陣營”。目前,重慶智能產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10,電子信息產業進入前8。重慶這個老工業基地,站上了現代工業的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