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要素資源的流動、連接、融合、爆發會更加頻繁,更加高效,也更有影響力,對于置身其中的企業而言,也必將獲得更大的創新發展空間……”日前,由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榜樣的力量——2018‘FIT粵’科創先鋒大賽”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行。
為深刻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新特點、新趨勢和新問題,總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經驗,南方日報社·南方經濟智庫、南方城市智庫聯合建行大學大灣區金融創新學院、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發布了《大灣區視野下的珠三角企業創新報告》(下稱《報告》)。
記者發現,在這份《報告》中,深圳以及深圳本土創新企業不斷被提及,而不少專家更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對深圳科技創新發展是一個重大利好。
大灣區“內循環”提速
創新要素流動將更加高效便捷
7月24日下午3時30分,歷經近10個小時的精心施工組織,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第二個鋼吊箱預留孔洞與28根群樁基礎完美結合,這標志著伶仃洋大橋東索塔鋼吊箱全部下放完成,將正式轉入水上施工階段,為年底完成承臺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2018年9月23日6時44分,廣深港高鐵首趟列車G5711號從深圳北站緩緩駛向香港西九龍站。未來,隨著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珠江東西兩岸的交通條件將進一步優化,也將持續降低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資源流動的成本,大灣區城市間的“內循環”迎來了“加速度”。
《報告》指出,伴隨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陸續建成通車或加速推進,一個從廣州坐高鐵南下東莞、深圳到香港,再從香港過大橋西行到珠海、澳門,然后從珠海、澳門搭城軌北上中山、佛山又回到廣州的“灣區新環線”逐漸成型,循著這些重要通道,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將更加高效便捷。
在上述背景下,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憑借其獨特區位優勢,深圳正強勢融入大灣區一小時通達圈,并被激發出更大的創新活力。
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8081件,約占全國申請總量的34.8%,連續15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名,其中華為公司以5405件居全球企業第一。
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3%和11.0%,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1.2%和66.7%。
面向未來,《報告》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要素的流動、連接、融合會更加頻繁,更加高效,也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