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市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躍升。來自成都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4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僅4億元、1958年突破十億元、1987年突破百億元、1999年突破千億元、2014年突破萬億元,2018年達到1.5萬億元,經濟總量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三位。成都用70年的時間,實現了經濟總量成千倍的增長,實現了經濟總量向萬億元的跨越。
2018年,在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被定位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還頻繁與兄弟市州互動,承擔起“主干”的引領帶動使命。數據顯示,70年來,成都充分發揮首位城市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持續為全省經濟發展貢獻成都“主干”力量,對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增長極”的突出作用。2018年,全市土地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以全省2.9%的國土承載19.6%的人口、創造37.7%的經濟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9.8%提高至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由18.7%提高至37.3%;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占比由21.2%提高至48.2%。
成都正應時而謀、順勢而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堅持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的重大抉擇,作為重塑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
夜間經濟
成為經濟增長新風口
全國不夜城榜單,成都居中西部首位
三千年歷史沉淀,幻化出世間最美城市煙火氣。在成都的夜晚,星光閃爍的錦江上泛舟,繁華高樓間,穿過歡歌笑語;越夜越熱鬧的太古里、春熙路,迎來了更加繁忙的時刻;或者是在小酒館,懶洋洋地聽一曲《成都》;抑或是在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找回屬于自己的時光。
近日,最新發布的《全國不夜城榜單》,洞見夜經濟帶給城市的活力。榜單從每個城市夜間經濟帶的數量、每個城市成長起來的地方性美食和夜游地標著名度等四個維度出發,對全國主要城市進行了排名。在這份不夜城榜單中,成都排名全國第八位,居中西部首位。
發展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消費新動力和經濟增長新風口。在成都市政府第55次常務會審議通過《成都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專項規劃(2017—2025)》,規劃明確了“一山雙心、三軸四環、多廊多片”的景觀照明結構,同時根據居住區、商業區、文化旅游區等7個不同的功能分區,對夜景氛圍、點亮重點、照明時段等進行設置和控制。
立足城市夜景觀營造,該規劃包括成都中心城區以及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面積約4423平方公里,將構建“光耀天府、彩繡蓉城”的城市景觀照明體系,展示成都特色夜景、提高市民幸福指數、拉動夜間經濟發展、推廣綠色環保照明、實現科學高效管理。
成都市將構建“一山、雙心、三軸、四環、多點”的景觀照明重點區域。“一山”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雙心”為天府錦城和天府新中心;“三軸”為南北城市中軸夜景景觀軸(人民南路—天府大道)、東西城市軸線夜景景觀軸和錦江公園景觀軸;“四環”為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及熊貓綠道、四環路及錦城綠道;“多點”重點優先建設雙流機場、天府國際機場;火車東站、火車南站等交通節點、國賓片區(含金牛大道、迎賓大道等重要節點)、東安湖大運會主場館及周邊等重要節點;武侯祠、金沙等旅游文化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