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屆文博會成交額357億元,到上屆2338億元;從大芬村1個分會場,到本屆文博會66個分會場;在文博會舉辦的15年間,深圳文化產業的平均年增速超過20%……
過去15年,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特色的文博會,在展會規模和影響力方面逐年提升。與文博會同步成長的,是深圳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
從建市之初的文體設施匱乏到后來的“文化綠洲”,再到人文灣區視野下,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在繁榮中國文化產業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目標指引下,深圳行動鏗鏘,步伐堅定。
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
2003年1月,深圳確立“文化立市”戰略。2004年開始建立“兩城一都一基地”,其中包括覆蓋全城、數字化的“圖書館之城”。2007年3月,深圳市屬公益文化場館統一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如此大范圍免費在全國范圍內屬首次。2010年,深圳又提出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
據記者了解,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各類文化場地數量共有10246個,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56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0.45平方米。2018年,《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審議通過,深圳將再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
截至2018年底,深圳650個公共圖書館和295個自助圖書館共同形成了覆蓋全市所有街區的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全市累計持證讀者達246.72萬人。
“經過十多年快速發展,深圳文化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已位于國內第一方陣。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7.9%。”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表示,文化產業已成為深圳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
探索“文化+”為文化產業賦能
在文博會現場,日常少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扎堆出現——在8號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可以看到剪紙、扎染、銀器、油紙傘、陳皮、茅龍筆……
“深圳是國際城市,在這里展示我的傘是我最大的榮幸。”借深圳的平臺讓大眾了解非遺技藝與產品,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畢六福的心愿,也是文博會上所有非遺傳承人的心愿。
隨著技術的發展,文化的呈現方式在不斷升級、愈發多元。深圳企業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科技賦能文化。
這邊,文博會內的哈利·波特主題“魔法商店”在持續吸睛;另一邊,《流浪地球》電影原版宇航服、地下城造型設計手稿、軍用指骨骼被搬上展會現場。在2015年起,深圳華夏動漫打造的動漫明星超級IP“紫嫣Violet”,已經于深港兩地舉辦了多場3D全息演唱會。
從文學到電影再到相應的亞文化,文化衍生的二次元經濟、粉絲經濟、文創周邊在深圳悄然發芽。深圳正在發揮自身改革創新窗口的作用,用自己的渠道、平臺、技術,為文化產業賦能,在文化繁榮的基礎上探索“文化+”“互聯網+”等文化產業融合新業態。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