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智能網聯、5G遠程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密集傳遞的新動向,成了智博會上的“熱詞”。
會場外,國內汽車行業深度調整的大環境還在持續。
爬坡過坎——汽車“重鎮”重慶沉心靜氣,目標明確,路徑清晰。
這座在新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西部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新動能、培育新增量,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努力實現汽車產業新的突破。
百花齊放的“汽車城”
時間是長河,也是坐標。
1958年5月,長安機器制造廠(現長安汽車)經過大半年探索,按照美國威利斯汽車公司生產的M38A1車型進行仿制,試制出第一輛樣車,命名為“長江牌46型”吉普車。
巴渝大地,誕生了新中國第一輛自制吉普車。
上世紀60年代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進一步驅動了重慶汽車工業加速。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7年成為西部唯一直轄市后,在長安汽車“軍轉民”“微轉轎”兩次創業帶動下,重慶汽車工業駛上了發展快車道,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重慶通過技術引進與合資經營,徹底擺脫“缺輕、少微、無轎車”局面,“重慶造”汽車在全國市場的話語權不斷壯大、品質持續提升。隨之而來的是,一批民營摩托車企業紛紛與國有車企合作,借船“下海”進軍汽車制造領域。
兩江激蕩,見證著本土自主品牌乘用車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搏擊海外的堅韌探索;蘊藏著積極招商引資,推動“整機+零部件”產業鏈垂直整合,資源集中發展的模式“密碼”。
2014年,重慶汽車產量突破260萬輛,“晉級”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到2016年,重慶全年汽車產量達315.62萬輛,產值近5400億元,成為全國唯一汽車年產量超過300萬輛的城市。
沃野千里,百花齊放——高速增長中,重慶有著不同于國內其它汽車重鎮的鮮明特質。
截至2018年,重慶市共擁有汽車生產企業41家,其中整車生產企業21家,專用車生產企業20家。全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近千家,構建起集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橋、內飾系統、空調等各大總成完整的供應體系,汽車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過70%。形成了以長安汽車為龍頭,長安福特、上汽依維柯紅巖、上汽通用五菱、東風小康、北京現代、華晨鑫源、力帆、慶鈴、濰柴嘉川、恒通等10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干,1000余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汽車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