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 (《海滄周報》記者)轉型、創新、民生,盤點海滄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一個個關鍵詞躍然紙上。從“三新”、“四個定位”,到“產城一體、生態宜居、樂活樂業”的活力海滄目標確立,其一脈相承的發展理念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按照海滄區第三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區委帶領全區干部群眾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在1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耕細作,闖出了“活力海滄”的廣闊天地,讓積蓄已久的活力氣息和現代氣質噴薄而出:
數據無言,體現的是效益。五年間,海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區級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較2011年新增20平方公里,比重為島外最高。
數據靈動,展現的是自信。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1.7億元,人均GDP超2.5萬美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十連冠”,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區第13名。
轉型
產業城區社會,轉型戰役旗開得勝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形成
思路決定出路,作風決定效率。作為外向型經濟活躍的海滄,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海滄決策者清晰地意識到,要通過創新促轉型,通過轉型要效益,要深入推動產業、城區、社會的同步轉型,持續提高發展的協調性。
沿著這一思路,海滄在產業轉型方面制定出“四創四新”的產業導向和“強二進三”的發展策略,從供給側改革發力,出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比201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9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1.8%。
三產比重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提升,折射出海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結果:生物醫藥研發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海滄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新興產業勢頭強勁,廈門生物醫藥港被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的今天,廈蓉歐國際貨運班列,從海滄出發,而后直抵歐洲貨物中轉樞紐——波蘭羅茲,成為從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這也是自貿時代海滄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拓展發展腹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創新舉措。一年來,共開行50列,發運集裝箱1415箱,貨值突破1億美元。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之一,海滄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迎來了新的輝煌,廈門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地位凸顯,50余條航線直達全球主要港口,2015年海滄港集裝箱吞吐量622.69萬標箱,占全市的67.8%、全省的45.7%。
在城區轉型戰役中,海滄著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五縱八橫”的路網體系作為海滄城市的動脈,廈成高速、海翔大道先后建成通車,海滄隧道、軌道2號線一期全面啟動,疏港貨運通道、國道324改線進展順利。
五年來,海滄在城區轉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城區面積新增20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7%、森林覆蓋率40.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29平方米,獲評“國家生態區”。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海滄用生態文明理念統籌謀劃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