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地鐵一號線中街站內鐫刻的《盛京賦》,描寫盛京物產之豐富、人才之鼎盛,作者乾隆,于1743年赴盛京(沈陽)拜祭祖陵時所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篇由皇帝撰寫的城市賦。
1625年是沈陽歷史的轉折點,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于此,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并于1636年在此稱帝,建國號大清。沈陽亦從小小的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的中心城市。新中國建立后,沈陽作為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共和國長子”,輝煌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
但近年來,沈陽是失落的,經濟增速下滑,營商環境評價不佳,媒體時有唱衰。直到今年,沈陽在輿論場上才出現了一些積極因素。
近日,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巡禮”采訪團走進沈陽,走訪當地政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證券中介機構、企業等,試圖探尋一個真實的沈陽。
13:25
打破舊標簽
“現在投資一定要過山海關,誰過誰贏,誰不過誰后悔”。今年10月,許家印在東北考察時如此說,他也身體力行,恒大集團6月份宣布將投資1200億在沈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
“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個標簽,在數據上來看已經不成立了。” 在沈陽采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表述。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沈陽生產總值已連續7個季度增速保持在4%以上。1-10月,沈陽市新簽約超億元大項目790個;超億元新落地項目562個,較去年同比增長139.1%,寶馬、恒大、萬達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在沈投資。1-10月份,全市進出口總額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增長35.8%,其中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達到48.9%。截至10月底,沈陽市億元以上開復工項目1280個,同比增長26.4%,總投資11886億元,完成項目投資1664億元。其中:續建項目770個,總投資7398億元,完成項目投資877億元;新建項目530個,總投資4488億元,完成項目投資7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