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公布不久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再次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實現“大豐收”。其中,醫藥醫療領域表現亮眼,獲獎數占總數26%,展現生物醫藥產業在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
廣州是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經過多年發展,呈現出產業鏈條完整、市場主體集聚、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在全國處于第一梯隊。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2019年,廣州全市醫藥制造業和醫療器械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了10.2%和53.5%。廣州形成了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為主導,以再生醫學、精準醫療、體外診斷等優勢產業為輔的產業集群,構建起從技術研發、臨床研究和轉化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可以說,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市最有基礎、最有條件、最有潛力培育成為未來新興支柱產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之一。
一款創新藥物,從創新研發、再到臨床試驗,再到產業化,往往需要不斷地“披荊斬棘”。為了搶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制高點,上周五,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發展的新政策《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對2018年印發實施的該方案進行了新修訂,支持力度更大,可謂“干貨滿滿”。
陳建榮介紹,《若干規定》由總則、提升創新研發能力、完善臨床研究服務體系、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強化產業支撐保障5部分內容組成。
扶持資金創新高
歸納起來,《若干規定》可以概括為“高”“大”“全”三大特點。《若干規定》對生物醫藥企業扶持資金可謂再創新高。在臨床研發階段,I、II、III期都委托廣州地區臨床試驗機構開展,最高累計可獲得2700萬元獎勵;產業化階段,諾貝爾獎、拉斯克醫學獎獲得者、院士等專家領銜的產業化項目,按總投資10%給予支持,最高可獲得1億元補助;再加上技改、一致性評價、引進技術等其他補助,同一企業不同階段的項目累計可獲得近1.5億元支持,同時符合各區其他扶持政策規定的,還可以申請同時享受市、區政策支持。
在生物醫藥企業臨床研發階段,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合同研究機構(CRO)都是共同參與生物醫藥臨床研究的“合伙人”,對這類研發機構,《若干規定》提出從公共平臺建設、取得國家認證、到開展服務運營各階段可分別獲得100萬元到6000萬元不等的獎補。廣州擁有豐富的醫療衛生健康資源,如何實現生物醫藥產業資源和醫療衛生健康資源的有效對接?《若干規定》也提出對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GCP)、臨床研究病房等醫療機構,在全國率先實行對GCP機構完成臨床試驗項目獎勵,以及I期臨床研究病房建設、床位補貼等都有數百萬元支持。而更具有開創性的是,對臨床研究人員,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給他們松綁,鼓勵科研成果轉化、允許兼職取酬、離崗創業,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