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20年江寧區創新發展大正式舉行,來自駐區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載體、科技服務機構、創新新企業以及各街道、園區、部門的代表,群英匯聚,重溫2年以來江寧建設創新名城核心區的歷程,共謀創新大計、共商發展良策,以創新發展的高效化,助力建設現代產業新江寧,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質量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任務。
2018年1月,南京市發出了建設創新名城的動員令,江寧隨之作出了建設創新名城核心區的戰略部署。兩年來,全區上下勠力同心、克難奮進,交出了一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獲評全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區,營商環境綜合評價全省第二,科技體制集成改革、“雙創”生態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明顯、獲省政府辦公廳通報激勵,7項創新名城建設指標穩居全市“排頭兵”,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貢獻了江寧力量。
——創新主體持續井噴,構建起“科技型中小企業——后備高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鏈條,形成了大中小企業梯次并進的“科創森林”。成為全省第二個、全市第一個高企總量突破千家的區縣;累計備案新型研發機構59家、上市企業73家,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54家;建有院士工作站17家、博士后工作站94家。
——創新人才紛至沓來,五湖四海的創新人才匯聚江寧、為我所用。實施海外攬才“四五行動”,新集聚國家人才計劃8名、省“雙創計劃”人才44名,共有59名諾獎得主、兩院院士選擇在江寧創新創業。平均每天就有150名以上大學生落戶江寧,成為“新江寧人”。成立高層次人才舉薦委員會,聘任12名海外引才大使。
——創新平臺星羅棋布,建立支撐有力的創新平臺矩陣,致力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區。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自主研發并發布了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紫金山實驗室加快建設;中科院計算所、工程熱物理所等12家“中科系”項目正式落戶,國內首個面向IT3.0的“信息高鐵綜合試驗設施”正在開展前期預研。三大高新園區作用有效發揮,成為名副其實的核心中的核心、高地上的高地。集聚市級以上雙創示范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132家。
——創新氛圍愈加濃厚,構建創新發展政策、服務與開放合作相融合的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出臺創新發展“1+3”、科技體制改革“1+5”、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0+7”政策文件,組織4場“情暖民企”專場活動。實現科技服務業收入超3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僅2018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獲獎勵 2.9 億元,區級財政配套扶持資金達 1.38 億元,合計減免所得稅 29.6億元。
——動能轉換碩果累累,運用創新鏈提升產業鏈,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在創新名城核心區建設支撐下,全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好于預期,地區生產總值超24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60億元、穩居全省區縣第二。在南京創新周江寧專場活動的帶動下,共簽約項目113個,居全市第一。在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的助力下,5大產業地標加快打造,智能電網、生物醫藥、高端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保持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