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經濟總量大、韌性強,產業體系相對完備,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過去的一年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成為“10萬億GDP俱樂部”的首位成員。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7萬億元,同比增長6.2%,經濟總量連續31年居全國首位。這意味著,在2019年我國99.09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廣東貢獻了近11%。
2020年1月14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廣東省長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9年,中央先后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廣東發展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帶來新的重大機遇。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不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排在2020年十項重點工作的第一位,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雙區驅動效應”充分釋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馬興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綜觀國內外形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中美經貿摩擦等帶來新的挑戰。但更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諸多獨特優勢、巨大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廣東經濟總量大、韌性強,產業體系相對完備,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2019年,廣東充分發揮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2020年,“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要任務。如何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牽引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不僅是全省的關注焦點,也是省內各個城市的深刻思考。
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新時代賦予深圳新的偉大歷史使命。省委、省政府強調全省動員、全域參與、舉全省之力強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對深圳工作的支持和期望前所未有、力度空前。深圳將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扎實推進市委“1+10+10”工作安排,以優異成績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貢獻。
廣東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代表“國家隊”參與世界級城市群的競爭,要求中山在整個灣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特別是在灣區經濟當中如何實現經濟一體化,跟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同城化,如何在城市發展中,實現跟深圳東融,與西部佛山、江門的連接,特別是跟北部廣州北接,跟南部珠海、澳門的南連。“到2024年規劃交通投資不少于1500億,包括如何連接深中通道,這是中山的窗口期、黃金期,也是機遇期,要防止路通財空,真正實現路通財通。”賴澤華說。
2019年,廣東省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省財政民生類支出1.21萬億元、占比約七成。2020年,廣東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