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正成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在東莞,素有“京九第一鎮”美譽的常平鎮創新發展日新月異,從改革開放初期“一鎮一品”產業崛起,到如今創新驅動產城共進的轉型跨越,常平作為鎮街力量的代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的樣本探索意義。近年來,該鎮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加速開放,多個跨境項目在常平落地開花。
那么,在當前東莞建設“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的新背景下,常平近年來的創新發展有哪些經驗值得梳理沉淀?又面臨著哪些轉型難題亟須通過“產學研協同”解決?
帶著這些問題,8月17日起,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常平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論劍常平——南方報業創新驅動發展觀察團常平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趙細康、美國杜克大學知名教授高柏、廣東省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丘海雄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組成創新驅動發展觀察團,在常平鎮委副書記陳偉國的陪同下,深入走訪常平本土龍頭企業、產業平臺的創新樣本,通過一線走訪交流,掌握常平發展新貌,解密創新機制,為今日的專家建言獻策積累做好準備。
在參觀調研過程中,創新人才引進問題是觀察團成員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眾所周知,創新發展離不開大量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就如何吸引外來人才,提供哪些優惠政策與落戶政策等,觀察團與政府、企業進行深入交流。
此外,觀察團在走訪中發現,校企之間的實際合作有些領域不夠理想,高校的技術落實到企業生產中不夠實用,企業方面反映高校技術“與市場對接不夠緊密”,對此,觀察團建議,應提升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層次,從長遠角度看待高校科研成果利用與企業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
智能裝備與珠寶產業發展迅猛
近年來,常平瞄準重大科技集聚,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風生水起。數家智能裝備企業生產的設備暢銷國內外。其中,東莞喬鋒機械有限公司的產品以質優價廉,國內外銷售迅速增長。與此同時,常平也在積極培育打造珠寶玉石產品交易平臺。常平鎮委書記黃慶輝曾指出,珠寶產業占地少,交易量大,如果常平珠寶文化產業園及相關配套全面完成,年成交量有望達到千億元。當前的常平,正著力把智能裝備與珠寶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7日下午,觀察團專家一行先后走訪了喬鋒機械公司和常平珠寶產業園。喬鋒公司負責人蔣修華介紹,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東莞市常平鎮陳屋貝,注冊資本1000萬元,員工人數約230人,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集數控機床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數控機床(CNC加工中心)制造企業,年產能約達到2000臺數控機床。“去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6億元人民幣,”蔣修華說,機床生產主要包括電子控制系統及機械兩大部分,而喬鋒生產的機械部分的性能,已遠超國外同行水平,“作為一家專注于高端數控機床研發與制造的專業公司,自創建初期,我們就以技術研發、創新與服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常平珠寶文化產業園是由廣東寶力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48億元,占地430畝、建筑面積達76.9萬平方米。根據規劃,園區將分別建設生產加工區、研發設計區、現代化展區、物流區以及生活配套服務區等,打造集加工生產、研發設計、交易展示、電子商務、專業物流、商業配套等為一體的大型珠寶產業集群。
作為廣東省珠寶產業“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以及東莞市重大建設項目的常平珠寶文化產業園,目前該項目一期廠房已全部封頂。
按常平的設想,該鎮正借力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產通區位優勢,依托珠寶原材料的交易,打造全國珠寶產業品牌的培育中心和珠寶設計創意中心,這有望成為一個年產值1000億元的新項目,成為常平經濟新的增長極。
在珠寶業界,有“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羅湖”的說法,其中“看羅湖”即是看水貝。然而,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水貝遇到了瓶頸。不少企業因為租金高企而經營困難加重;另外,政府在產業布局與環保政策方面的調整,也讓珠寶制造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廣東全省的產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中,一些珠寶企業開始陸續遷出水貝,走向惠州惠陽、番禺沙灣,包括“世界工廠”東莞。而坐擁交通區位與鐵路優勢的東莞常平鎮,正迎來與黃金珠寶產業聯姻的歷史新機遇。
園區負責人向觀察團一行詳細介紹了園區的建造規劃及各功能區劃分情況,據介紹,該園區建設目標是吸引大量珠寶相關行業入駐,形成全產業鏈的集聚優勢。觀察團專家對珠寶產業加工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含重金屬污水等問題表示關注,園方表示園內已經建成一套完善的污水處理設備,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而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趙細康在了解了該園區的優勢和規劃配套后說,隨著建設及運作的進一步成熟,該項目被稱為“中國珠寶產業園”也不為過。
舊物業“走”出新產業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基于轉型發展需要和國內創新潛力提出的重大戰略。由舊酒店改造升級的百潤愛創社區,充分利用本土的資源優勢,鏈接國內外創新力量,進一步激發東莞本土青年創業的活力和創業的氛圍,取得明顯成效。
百潤愛創社區項目坐落于常平鎮下墟村,屬于“三舊改造”項目,占地約5000平方米,項目的主體建筑前身是嘉怡酒店和桃園娛樂城。2014年12月,由東莞百潤實業有限公司投資改造完成。
據該項目董事長林華晴介紹,至今運營一年多,在常平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下,眾創空間正穩步發展,“閑置的酒店,正蛻變為青年創新創業的服務高地。”
林華晴說,目前,愛創社區建立了由“創意辦公/工坊 準創業/創業會員 創業輔 導團 創投基金平臺圈層服務”組成的創業服務生態圈運營模式,并建立自身特色創業服務體系,即創業前、中、后期全鏈條跟蹤服務體系。觀察團看到,園區引入的一家國外企業,專注于制造運動小船,僅占地1200平方米,卻創造了1年銷售額達6000萬元的成績。備受外界關注。
而在一間二十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內,觀察團見到了一家為知名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生產可穿戴設備的小型企業,該創業公司生產的智能手表遠銷德國,近年從深圳遷到常平發展。觀察團對該社區的產權所有情況、入駐企業注冊等問題進行了了解。項目負責人表示,常平不僅土地和廠房租金相對較低,而且產業鏈集聚優勢明顯,加之政府扶持力度大,自然吸引了眾多企業放棄深圳轉而落戶東莞。
據介紹,目前“愛創社區”已經完成80%的招商面積,吸引了香港、臺灣、美國、加拿大等30多支團隊入駐,包括“水上運動產品設計研發”美資塔湖公司、臺灣橙綠創意、點金光電、奧德喜、REIYO科技等創新創意團隊,主要涉及運動產品設計研發、智能穿戴、創意設計等創新創意產業。
觀察團專家認為,作為東莞首例由酒店物業轉型升級改造而成的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該項目為東莞利用閑置酒店資源升級改造,提供一個創新的參考樣本,同時也為區域盤活閑置物業資產,推動行業轉型發揮了正面積極的探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