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經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總部經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是企業基于“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依托特定城市或區域實現全球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的經濟平臺。20世紀90年代中期,總部經濟開始在中國出現,并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目前在我國已形成北京、上海和廣州等諸多重要的總部經濟中心。現階段,總部經濟在我國構建雙循環新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特別是,發展總部經濟對提升所在城市全球資源配置樞紐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雙重沖擊下,全球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總部經濟的多樣化結構特征也愈發明顯。通常而言,總部經濟是指注冊地在境外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總部或地區總部。近年來,總部經濟的外延進一步擴大,導致總部機構數量激增。目前學術研究中關于總部經濟的界定己從最初的跨國公司總部和地區性總部擴展到承擔投資、研發、營銷、采購、戰略管理和運營管理等總部性活動的功能性機構。從單純的外資跨國機構擴展到外資跨國機構和本土跨國機構并重;從跨國公司的總部、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擴展到國際組織的總部和地區總部。總部經濟的多樣化結構正是跨國公司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的具體體現。跨國公司正是通過結構多樣的總部經濟發展戰略更好適應了全球經濟的區域特征,提升對當地市場的反應速度,降低全球運營成本。
新世紀以來,上海總部經濟發展迅速,無論是數量還是能級都大幅提升,位居中國內地前列。就結構而言,在滬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發展尤為迅猛。上海已經成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最集中的城市。然而,其他包括跨國公司總部、跨國機構、中國本土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總部等類型總部入駐上海相對較少。為此,建議優化“引外聚內”的總部支持政策,精準化、有針對性地增加不同結構類型總部經濟的本地嵌入性,進一步優化上海總部經濟的結構,提升上海總部經濟能級。
一、“引外”各種結構類型的總部經濟,形成多元結構高能級總部機構的集聚地。通過“引外”集聚所有高能級外資總部機構,這是上海完善全球城市網絡體系、布局全球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打通全球城市節點功能,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關鍵所在。未來,順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升級,繼續大力吸引更多、特別是服務領域的外資跨國公司總部、功能性機構、國際非政府組織等落戶上海,形成總部經濟結構類型多樣的外資總部機構集聚地。
二、“聚內”各種本土總部,形成中國本土跨國公司梯隊體系。順應中國本土企業國際化需求,大力吸引中國本土跨國公司(央企、國企和民企)的總部,形成中國本土跨國公司梯隊體系,構筑內生性的全球資源配置網絡,使得中國本土跨國公司500強總部、中國民營企業100強總部、中國制造企業100強總部和中國服務企業100強總部等結構類型的內資總部入駐上海數量大幅提升。
三、創新合作機制,增加不同結構總部機構的本地嵌入性。要積極促進不同結構總部機構的互動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經濟生態體系。首先,各區積極搭建服務平臺,促進總部機構與所在地相關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并對總部機構與本土企業的合作給予獎勵,增加不同結構總部機構的本地嵌入性。其次,加強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交流,實現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特別是,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外資研發中心與本地企業、科研機構合作設立研究中心、培訓中心、技術聯盟等組織機構,積極支持本地企業成為總部機構的供應商或服務商,提高總部經濟的溢出效應。最后,總部經濟的發展既對上下游產業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其自身也需要其他產業環節的支撐,對會計、財務管理、咨詢、融資、中介組織等商務服務有較大的需求。針對這些總部機構的需求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營造富有活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部經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