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獵頭-分享非公經濟組織人才流動配置機制:
各類非公經濟組織一直高度重視對于人才的發現、引進、使用,特別是在有關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和人才發展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逐漸形成了比較準確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比較清晰合理的目標模式。
1.合理科學界定人才是目標模式建設的前提
長期以來,對于人才的認識和界定標準,在實際生活中大體上有三種:一是按照統計口徑,即以大中專學生、在職、工程師等剛性特征予以界定,而很少考慮其是否學以致用;二是按照學術口徑,即以院士、博碩導、教授、副教授等職稱資格予以界定,但這種認定更多地運用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之中;三是按照農藝師、經濟師、報關師、會計師等行業職稱予以認定,即便是目前諸如“863”人才、跨世紀人才、杰出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青藍工程人才等各種人才的概念特指都非常明確,與非公經濟組織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概念不是十分匹配。因此,這就需要合理科學地界定非公經濟組織發展涉及的人才概念,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考察與識別人才,進而為建設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和人才發展服務體系奠定基礎。
2.實現共贏發展是目標模式建設的中心
在市場經濟中,人才支撐企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企業提供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彼此有著雙贏的利益關系。但由于歷史積淀和中國的國情,長期以來人才主要配置在公有制經濟體系,特別是大型國字號企業中,非公經濟組織往往要以更高的代價才能獲得自己心儀的人才,而在人才進入非公經濟組織后,還必須通過完備優質的人才服務體系留人拴心,激勵其不斷作為。因此,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和人才發展服務體系的所有建設措施,都必須圍繞充分發揮引進人才作用的目標要求,創造和提供良好的宜居創業環境,拓展人才發展的空間,最終實現企業本身和人才的雙贏發展。
3.市場化運作是目標模式建設的重點
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在內容上包括人才的評價機制、引進機制、培養機制、激勵機制等,而人才發展服務體系的內容,則包括圍繞人才發展需要,特別是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創造良好的宜居創業環境,實現用人單位和人才自身的雙贏發展,提供各種優質的服務。無論其具體的內容有哪些,都可以而且應該通過市場化運作進行落實。這是因為,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需求,具體到各個企業千差萬別,不可能形成規模化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而進入非公經濟組織的各類人才,其價值體現和潛能轉化所需要的服務往往不盡相同。因此,非公經濟組織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和人才發展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在自覺接受黨委、政府的宏觀引導基礎上,通過人才市場的體系建設,以市場化運作為主導,實現用人單位和人才的市場雙向自主選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