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深圳以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強區放權改革,建設現代政府,提升整個城市的競爭力。(1月10日深圳特區報)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這一名聲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已奠定。30多年來,深圳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殺出一條血路”,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罕見奇跡。有人曾作過統計,深圳30年曾有過200多個國內“首次”“率先”;深圳的30年也創下并保持著多項全國“第一”“之最”,可以說改革創新精神已深深地融進深圳的血液和靈魂。
時代在發展,問題在涌現,如同在充滿復雜和矛盾過程中前行的中國經濟一樣,深圳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擁有重大發展機遇,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非常嚴峻,需要各級認真分析新變化,布局新增長,發力新業態,探索經濟新模式。如何破題?這次深圳選擇的是“強區放權”之路。
去年初,深圳市以羅湖區城市更新改革為突破口,率先啟動了規劃國土體制機制的改革,由此拉開了“強區放權”改革大幕。作為一項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并要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改革舉措,“強區放權”是在深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的背景下實施的,足見主政者的戰略遠見和改革決心。
可以肯定地說,深圳此舉既是在為自身發展探路,也是為中國前行尋覓方向。作為中國市場化法治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近年來,深圳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進一步取消、下放和轉移行政職權事項439項,極大增強了發展活力。然而,深圳并未就此止步,而是進一步延伸改革觸角,從原來的注重政府外部職能調整,延伸到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來,其目的便是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現代政府,提升深圳整座城市的競爭力。
應該說,這是個很高的要求。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首先打破自行體系、條塊分割、運作封閉的行政管理格局,通過橫向整合、縱向貫通,適應全球化、信息化與網絡社會對公共管理的新要求、新挑戰。正是因為改革異常復雜,既要促使市級政府職權、事權的減量優化,又要促進區級政府職能的優化整合,既要重塑政府職能,更要改善社會治理,深圳在探路過程中走得并不順暢,比如說面臨著權力如何真正放下去、放到位的問題,以及權力放下去后,區級政府部門能否接得好的問題等,需要深圳各級認真思考并強化踐行。
可喜的是,雖然過程坎坷,畢竟成果顯著.如今,不到一年時間,龍華區、坪山區正式成立,這是深圳推進“強區放權”改革的最重大成果,也是推進特區一體化、實現新跨越發展的重大體制機制創新。也正是通過強區放權,事權、財權等被下放到基層,給予了基層自主權和發展動力,有力地激發了深圳新一輪發展的活力。如在羅湖區,通過強區放權,推進城市更新改革試點,羅湖區有關事項審批環節壓縮過半,審批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二,累計列入城市更新計劃的項目達91個,為歷年來最多。改革紅利變為切切實實的發展動力,為老城區的再度騰飛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而如今,同羅湖區一樣,隨著五大事權下放基層,讓基層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發展更具活力。從一定意義上講,“強區放權”將承擔起深圳再次騰飛的重任,期待深圳在未來能夠步子邁得更大一些,釋放出更多城市發展活力,也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深圳經驗為中國發展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