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呂業升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東莞市科學與技術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十三五”期間,東莞將打造華南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000家以上。
以松山湖為核心打造“創新軸”
《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發展目標:全市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創新指標居于全省前列,打造華南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到2020年,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000家以上,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到50家以上。
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市將以松山湖地區為核心,打造縱向連接松山湖、生態園的“創新軸”,形成前承深圳大沙河創新區、光明新區、南山區,后接廣州科學城,橫貫珠三角東岸的“創新走廊”;依托廣深高速、西部干線、莞深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帶動東部片區、松山湖、中心城區、水鄉片區的創新產業。
同時,東莞將建設“兩個創新帶”,即依托珠江口東岸地區特別是水鄉片區,主動承接廣州地區的創新資源,形成“臨港現代產業創新帶”;依托與深圳接壤的片區,加快與深圳創新資源的融合、吸收和再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環深創新資源融合發展帶”。
此外,東莞還將打造多個創新資源集聚區,包括中心城區創新區、水鄉創新區、東莞港創新區和銀瓶創新區。
重點支持六大領域科技創新
《規劃》提出,將我市九大行業中的規上企業作為主力軍,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為依托,突出支持物聯網和移動互聯與器件、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云計算等六大領域科技創新。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實施創新主體強化行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行動、創新載體建設提升行動等“五大行動十六項計劃”。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方面,將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選取50家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幫助其實現規模與效益的“倍增”。
此外,“十三五”期間,東莞將調整科技政策方向,由科技政策向創新政策轉變,由“重點扶持”向“普惠制”政策轉變;引導社會資本流入科技創新領域,放大公共財政投入的撬動效應。
發揮優勢加強科技與產業結合
會議指出,近年來,東莞全面創新取得顯著成效,但在研發經費投入占比、研發機構覆蓋、區域協調創新、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環節。各級各部門要深化認識,協同推進,繼續抓好創新驅動發展各項工作,形成全市上下共抓科技創新的良好局面。
會議強調,要發揮我市制造業基礎好的優勢,加強科技與產業結合,推動產業加快邁向高端水平。要突出核心技術攻關組織,梳理出一批重點,配置資源,形成原創優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要注重規模級重大項目的引進,帶動創新資源進駐,培育科技創新中的“參天大樹”。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使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推動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