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200人的江蘇最大引才團赴北大清華“招兵買馬”,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擺出江蘇展臺,以及蘇州、南京、鹽城大豐市等自主布展強勢引才……5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第一次舉辦江蘇發展大會,誠邀與江蘇有關的知名人士共話發展。這些頻繁的活動都有一個主題——人才。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曾在南京大學調研時強調,江蘇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歷史階段,實現“兩聚一高”奮斗目標,關鍵靠人才。創新的事業必須由創新的人才來干,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對江蘇的人才戰略發展來說,引才只是第一步,如何育才、用才,讓引進的人才能夠融入江蘇生活,做到真正留住人才,是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引才方式靈活多樣
以往引進一位人才,往往要經歷離職、重新入職等一系列程序,到了新的城市工作也需要時間適應環境,這些瑣事有時也會影響引才成果。想要讓更多“高精尖缺”人才為江蘇所用,引才方式必須靈活。
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所執行的沿海灘涂圍墾開發項目,其中“條子泥項目”一期工程10余萬畝大部將成為農業用地。鹽堿土如何改良?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鄧東升介紹說,正逢省委組織部組織赴英招才引智,他們由此引入一個專精水土改良、鹽堿地改造的4人團隊,去年底已赴東臺工作,與以往不同,這個團隊成員的人事關系和主要工作經歷不全部在集團。
“與傳統方式不同,這個團隊成員不是公司正式人員,而是通過技術、項目來提供服務。”鄧東升認為,“這充分發揮了人才作用、提高了人才積極性,也為引入單位增強了技術支撐”。
育才要靠“兩條腿走路”
據《2017年大學生就業力診斷報告》顯示,“晉升機會”仍是畢業生最看重的指標,面臨擇業的職場新人認為工作能力的提升比薪酬高低更值得關注。而對用人單位來說,能否用好人才,激發人才的工作活力也是一大考驗。
2016年底,江蘇國信集團對內選拔了一次企業管理人員,從基層選拔出的3名“80后”人才走上管理層崗位,這一舉措打破了國有企業多年來論資排輩的用人瓶頸,給青年人才開拓了一條“干成事”的發展通道。江蘇國信集團朱董事長還向交匯點記者介紹:“就在4月,國信剛剛結束了集團內的‘創新貢獻獎’評比,評選出28個集體和個人創新項目,集體最高獎勵10萬元,個人最高獎勵5萬元,極大激發了集團人才的創新活力,引領著集團發展。”
“國信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不僅是靠薪酬吸引人才,還要給予他們榮譽。”朱董事長告訴交匯點記者:“積極推薦人才參與勞模評選、選派員工赴海外學習技術、為專業技術人才搭建工作平臺、開展集團本部和下屬企業間‘雙向掛職’等。通過這些方式不斷提升員工‘獲得感’,真正做到留得住、用得好。”
清除留才之路上的障礙
如果說引才和用才只是人才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博弈,能否留下人才,長期為一方發展貢獻力量,考驗的就是政策便利和城市軟環境的吸引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指出:“我們所有的引才政策都是讓人家來干三五年,沒有真正想讓人家在這里干一輩子。”由于在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險等方面沒有制定與之匹配的政策,因此很難吸引到那些真正想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