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發崛起的“非常新城”正成為蘇州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圍繞“兩聚一高”主題,蘇州市相城區把創新引領作為“十三五”發展的首要戰略,不斷強化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最近,相城密集出臺《推進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扶持政策(試行)》《關于加快相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扶持政策(試行)》等若干扶持政策,為創新者發“紅包”。同時,相城修訂完善《關于進一步完善陽澄湖人才計劃及配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分陽澄湖科技領軍、文化、教育、醫衛、農業、緊缺專技及柔性引才7個類別,對創業者進行多方面支持,包括人才安居、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籌資擔保、研發補助、人才獎勵、科技成果轉化補助等。
在人才配套政策中,最受關注的是陽澄湖科技領軍人才計劃。計劃明確,將給予創業人才30-40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最高80萬元安家補貼;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研發辦公用房并免除三年租金;項目進入成果產業化階段后可申請2000平方米以內的中試廠房,免除一年租金。
多重利好消息接連出臺,作為相城三大創新載體,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城高新區、蘇州高鐵新城在創新引領戰略的落實上也“各顯神通”,努力構建創新生態。
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鏈”與“人才鏈”共舞
6月24日,相城在深圳舉行科技人才專場對接活動,與當地26個前沿科技項目簽約,其中有15個項目落戶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開發區兩大科技孵化載體,陽澄湖國際科創園簽約了10個項目、西交大漕湖科技園簽約了5個項目。
“從美國回來的齊悟機器人項目團隊在國內需要做很強的資源整合,相城區給予的政策和資源非常不錯。另外,長三角地區高校云集,這對招募和組建團隊十分有利。基于這兩點考慮,我們選擇落戶在相城陽澄湖國際科創園。”深圳市人馬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黃港表示,公司的高層次歸國人才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陽澄湖國際科創園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非常好,對人才有很強的吸引力。
陽澄湖國際科創園是由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清控科創合作打造的青年創新創業綜合體。依托清華大學的學科優勢、智力資本與清控科創的全球輻射網絡,科創園通過全國平臺一體化招商、活躍媒體推廣、品牌活動導流等一系列工作,聚焦智能制造、節能環保與三大產業。經過一年多的運營,科創園初步完成了招商第一階段的人才和產業集聚,完善了創業服務配套、沉淀了部分創業資源,逐漸形成磁場效應和品牌引力。
而由清控科創打造的蘇州小樣青年社區團隊則圍繞創新創業鏈、社區鏈為創業者提供以人為本的創業服務,圍繞三大產業支柱進行產業化招商工作,力求將蘇州小樣青年社區打造成相城區雙創新標桿。數據顯示,運營一年半以來,蘇小樣累計引進項目86個,陽澄湖領軍人才10人、姑蘇領軍人才1人、姑蘇天使人才4人,擁有海外人才17人,碩士以上人才97人,知識產權專利數達490項。產業聚焦程度高,人才集聚度高,小樣青年社區的社區功能正逐步實現。
蘇小樣社區運營總監王丹介紹,小樣社區“社區化”的眾創新模式是繼園區、街區模式后的第三代眾創載體模式,與前兩者的區別在于服務對象發生改變,從對創業企業的服務轉變為對創業者的服務。圍繞“創新鏈、創業鏈和產業鏈”服務,小樣從創業者的工作方式構建出發,圍繞創業、工作、學習屬性,滿足創業者找人、找錢、找技術、找圈子、找市場的五大核心需求。
“事實上,各地政府都很重視對人才的資金支持,但開發區不僅僅是簡單地劃撥一筆錢,而是從多方面給予支持,包括創業輔導、安排住宿等,對我們幫助很大。”中源廣科總經理張麟介紹。中源廣科是中國仿真軟件領域快速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去年4月落戶西交大漕湖科技園之后,企業迅速成長,不僅獲得“陽澄湖科技領軍人才”稱號及政府資金扶持,公司人數也從3人發展到20人,包括6名碩士。下個階段,張麟希望可以將數據分析軟件和產品直接掛鉤。
強化政府扶持手段的同時,相城也積極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途徑謀求更大發展。6月22日,蘇州易德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敲鑼,成為相城第7家主板上市企業。易德龍位于相城開發區,是一家立足本土、服務全球的高品質電子制造服務商,專注通訊、工業控制、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制造測試、供應鏈管理、定制化研發和工程技術支持的整體解決方案。近年來,相城區把鼓勵企業上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戰略,并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全區已形成企業加快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良好氛圍,開發區的步伐更是走在前列。
相城高新區
千年古鎮擎起“高新”大旗
“這10年的時間讓我看到了蘇州強大的投資優勢。”6月23日舉辦的相城(深圳)投資環境推介會上,東莞優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相城高新區簽約,決定在蘇州工廠的基礎上追加投資,增加新的項目。該公司旗下的蘇州優諾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相城區黃埭鎮,至今已投資超10年。東莞優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中說,蘇州公司的總經理愿意帶太太和孩子一起定居蘇州,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州的人文環境非常好,讓這些高端人才有家的感覺。此外,蘇州區域產業集中度高,對生產經營非常有利,再加上當地政府的廉潔高效,最終讓他作出了簽約的決定。
幾乎與姑蘇城同齡的相城區黃埭鎮,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素有“銀黃埭”之稱。去年5月,以黃埭鎮潘陽工業園和生物科技園為核心區的相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省政府批準籌建,在蘇州城市北部拉開創新發展、產業集聚的大幕,是相城三大創新載體中最“年輕”的一個。基于良好的產業基礎,高新區正對現有布局結構和發展形態進行資源重組、品質重塑,千年古鎮煥發出新的生機。
獲批以來,相城高新區飛速發展。截至目前,高新區已集聚企業40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0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3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1家、工業銷售超億元企業64家;建成各類研發機構158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研發機構42家;擁有列入省級以上人才計劃的人才8名,市、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203名;匯集省高新技術產品328件,各類有效專利3262件(截至2017年5月),其中發明專利376件。
今年6月初,歐洲企業交流團走進相城高新區考察交流,先后參觀了黃埭鎮文史館、成果館和春申國際科創園,并來到蘇州科斯伍德油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交流。作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相城高新區13家上市(掛牌)企業之一,科斯伍德油墨獲得國家綠色環保油墨認證、歐盟REACH預注冊等多項綠色產品認證,產品銷售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一家30多人的小企業,發展成收購法國百年油墨企業的跨國集團,走的就是一條自主研發創新之路。”科斯伍德總工程師肖學俊說,這背后,離不開相城高新區相關部門的各類支持。
創新轉型是相城高新區的立區強區之本。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發能力和水平名列全國生物醫藥行業前列,在獲省政府批準籌建的當月,就與高新區簽約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蘇州產業基地”,以“中國糖谷”為目標,打造集應用開發、生產基地于一體的高科技特色生物產業基地。基地于2016年11月啟動投入運行,目前入駐的3家公司,總注冊資金達2.1億,均為糖生物工程技術產業領域。
蘇州高鐵新城
創新要素集聚跑出“加速度”
眼下,走進蘇州高鐵北站邊的國家級眾創空間“新門戶·創客空間”,到處可見創客們熱火朝天、滿腔熱情的追夢身影,5748平方米的600多個工位全部滿員,“一位難求”已是常態。在這里,溫暖的“創業氣候”孕育了一段段傳奇的創業故事。
“資金、人才、管理都是瓶頸,只有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創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新門戶·創客空間總經理查大東介紹,目前,創客空間有公共基礎服務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創業輔導服務平臺、離岸孵化服務平臺、生活配套服務平臺5大平臺為創客們保駕護航。除了協助企業疏通融資渠道,空間還對接各類投資基金,定期舉辦講座、沙龍、研討、論壇等,幫助企業與投融資機構建立有效對接,空間的創業導師也會為企業提供在影視、電商、游戲動漫、TMT等領域的專業業務輔導,為企業嫁接行業渠道資源,扶持企業業務做大、做精、做強。
位于蘇州北部的高鐵新城是一方創業沃土,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創客紛至沓來,在這里開始自己創業追夢之路。前不久,相城推文化創意產業扶持新政,助推文化產業“后發崛起”。一直致力于“文商智旅”全產業鏈體系建設的高鐵新城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我們來到高鐵新城,入駐高鐵新城數字創新創業中心(新門戶·創客空間前身)進行‘孵化’,現在我們已經從新門戶·創客空間‘畢業’,落戶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蘇州優譜德精密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鋼介紹,公司研發的光譜檢測技術可用于工業在線生產,搜集海量基礎數據,檢測工作狀態和生產狀態,并為企業提供實時的云端服務,幫助企業發現需要改進技術的地方,很有發展潛力。
當前,新興產業已成為高鐵新城的首選產業發展方向。今年6月18日,繼紫光數碼總部“落子”高鐵新城后,集成電路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紫光集團再次牽手高鐵新城,布局紫光云引擎工業云板塊。紫光云引擎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由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云數科技有限公司和蘇州高鐵新城管理委員會控股的蘇州高鐵新城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繼承了新華三集團在新IT領域的科技能力和紫光云數的運營能力,在工業產業資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蘇州文化積淀深厚,工業基礎在全國首屈一指,在傳統工業進入工業4.0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優勢。”紫光集團高級副總裁、紫光云數總裁兼CEO王竑弢對該項目發展充滿信心。蘇州工業云引擎項目啟動運營后,將為工業企業提供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的開放共享、智能制造和集成應用服務,推動工業企業快速“上云”和智能化改造,為相城區乃至蘇州市重點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同時將向蘇州市乃至全國商用輸出成熟的工業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