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每次均帶來金融格局的重要變化。剛剛結束的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有哪些最值得關注的要點?從中我們能否看出未來五年中國金融發展的大脈絡?
防控金融風險是未來五年金融工作重中之重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反復強調防控金融風險,把防控金融風險提到了一個從未有的高度。圍繞防控風險,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要回歸本質,即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可自我循環。
為了防控風險,金融工作會議也提出必須加強監管,具體的措施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穩定就是要防控風險,發展就是要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
我預計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將是一個行政級別和權威度明顯高于“一行三會”中任何一家機構的實際執行機構,而不僅僅是一個議事機構或者協調機構。因此,我們可以預測,金融監管的力度在未來五年將提到一個從未有的高度。
為實體經濟服務,控制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因此,改革也很自然地成為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一個關鍵詞——用改革的辦法來促使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服務,防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
當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三大“超前”
為什么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重中之重?我的理解是,當前中國金融業的問題可以用三大“超前”來總結。
第一個“超前”發展是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的流動性不斷攀升,按廣義貨幣計算,現在已經約為實體經濟的200%,不管是看絕對量還是看相對GDP的比重,都處于全球第一。這一情況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實際上,筆者多次指出,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堰塞湖。
有人講金融體系既要避免“黑天鵝”,又要提防“灰犀?!?,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灰犀牛”,就是流動性嚴重超前于實體經濟的需要。在發達經濟體中,金融資產的存量,尤其是固定收益的金融資產存量并不低于中國,但是它們的結構與中國不同。中國經濟中流動性金融資產,即銀行存款加貨幣的存量,遠遠高于債券的存量(兩倍以上),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卻相反。這就為中國的金融穩定埋下了隱患。
第二,部分金融服務超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主要體現為大量的金融交易都是自我循環、自娛自樂的。例如銀行之間的拆借十分活躍,銀行間大量的理財產品,其背后的支撐其實是銀行間的相互拆借。非銀行機構與銀行機構之間也有大量的、正常業務之外的混業拆借。保險業資金在前一段時間也是過多地流入了股市等領域。這種自我循環式的發展表現為金融行業所產生的附加值虛高,在2016年曾經高達GDP的9%左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發達經濟體金融服務業的附加值水平。
第三個“超前”發展,是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超前于監管體系和法律體制的約束力。金融市場與其他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金融市場交易復雜,跨時區跨地域,參與人群極其龐雜,易于引發社會群體情緒波動,因此,金融交易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監管。僅僅強有力的監管并不夠,還必須要有法制的力量介入,因為對于嚴重違規的懲戒,監管部門遠不如司法部門有力度。監管部門的懲戒局限于罰款、限制或者禁止相關違規人員參與金融交易,卻達不到限制相關人員人身自由、強力執行的力度。
中國金融市場的監管延續了過去十幾年來分業監管的格局,而司法部門對于金融行業的了解又非常不夠,其專業知識和技能遠遠跟不上金融部門交易的復雜性,因此金融司法基本上是個空缺。本人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過去十年以來反復提出建議,在上?;蛘呱钲诮⒏呒壸C券檢察院和高級證券法院,現在還沒有看到有落實的前景。惋惜之余,仍在不斷奔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