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低碳經濟時代的“先行者”,廣東用一個又一個“首創”和“第一”走出了低碳發展的堅實步伐。國務院對廣東省連續四年以及“十二五”的碳強度考核均為“優秀”等級。近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2016年,廣東在經濟保持7.5%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碳強度同比下降4.48%左右,為“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以市場之手助推經濟去碳化
廣東建設低碳試點省以來,不斷創新低碳體制機制,深化低碳試點示范,持續激發社會低碳活力,為全國低碳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碳交易方面,廣東在啟動碳交易初期,就實行碳配額有償分配,將新建項目企業納入碳排放管理,這在全國各個碳市場屬率先探索,使企業樹立資源有償使用的意識。2014年、2015年度,廣東控排企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連續兩年實現雙降,其中超過50%的控排企業實現了碳強度下降。2016年度開始,控排行業從此前的電力、水泥、鋼鐵、石化,又新納入造紙、航空,涵蓋六大行業年排放2萬噸以上企業250家左右,約占全省碳排放量的65%。
自2013年年底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以來,廣東碳市場發展成為僅次于歐盟、韓國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場。
創新機制讓人人參與低碳
除了企業,低碳發展更離不開社會的共同參與。
從6月開始,廣州市民楊女士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乘坐地鐵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微信,進入“碳普惠”公眾號,看看自己的“碳幣”(用于低碳環保公益行為的數字虛擬幣)又增加了多少。“碳普惠平臺上線后,出趟門就可以得到‘碳幣’,還能換一些獎品?!彼f。
2015年7月,廣東在全國首推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廣州、中山、東莞、韶關、河源和惠州等6市和珠海市橫琴新區成為碳普惠制首批試點城市。如今兩年過去了,“誰低碳誰受益”的理念正在進一步普及。
碳普惠制是全國首個促進小微企業、家庭和個人碳減排的制度設計。其利用碳普惠電子平臺,鼓勵市民自覺踐行低碳并給予相應的低碳獎勵。去年,作為全省統一的碳普惠制推廣機構———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正式設立。各試點在因地制宜創新碳普惠模式上開始彰顯各自特色。
廣東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的碳普惠制不但是全國首創,在國際上也算領先。目前,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正在不斷探索新的推廣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