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工信部公布新一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復核名單,16 個遍布全國的省市級園區入圍。自工信部消費〔2016〕396 號文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的通知》之后,經園區申報、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專家評審和網絡公示等程序,歷經 4 年公布的這份名單背后,是產業謀變的現狀,以及集群化發展模式在時尚產業高速運轉的示范效應。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 2020 年第 50 號
過去,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的建設起到了極大推進作用,比如提到領導就想起嵊州,提到襪子就像到諸暨,提到紡織就想到紹興……在中國許多地方的產業發展以集群化模式推進之后,產業集群成為最好的投資環境,同時有利于集群內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融資,成為早期創業企業的優質孵化器。
除此之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讓企業面對就近的眾多原材料及設備供應商,以更低成本和更高要求完成原材料、零部件、服務甚至人力資源的布局,從而有利于節省交易成本。在產業集群內創辦企業,進入和推出成本都相對較低。
當前中國的時尚產業集群,多以發展龍頭企業為重點,由此促進產業聚集。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區打造占地面積約 115 萬平方米的時間谷”,目標是要把“時間谷”打造成為深圳乃至全國鐘表產業的一個代名詞,為了完成這一雄心,光明區將中國鐘表的元老級企業依波、飛亞達等龍頭遷入,將深圳老字號鐘表企業星皇囊入其中,并為支持打造“中國的陀飛輪”而給與土地等優勢資源配置。
深圳"時間谷"將打造成中國鐘表產業代名詞
始建于 2006 年的“時間谷”,在 2018 年 3 月經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成為“全國鐘表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歷時 12 年,光明鐘表產業從全國多個鐘表產業集聚區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現在,深圳鐘表企業 1000 多家,自主品牌 170 多個,在國產品牌手表前 10 中“深圳手表”占 8 個,在中國鐘表“十強企業”中深圳占 7 個,國內市場占有率達 70%。
光明新區以鐘表產業為品牌建設的抓手,踏上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就是時尚產業以集群化發展優勢的體現。
在 4 月 1 日發布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江蘇實施方案》中,江蘇提出,到 2025 年,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乘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東風,連江通海的江蘇不“散裝”,而是以“抱團”之勢,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打造了江蘇企業的強勁增長極。一個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其中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在原有優勢基礎上再次崛起。作為江蘇 13 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之一的高端紡織產業集群,規模總量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產業鏈完整度、網絡化協作水平均領先全國。早在 2018 年,江蘇紡織產業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占全國紡織行業的 1/5。目前,該集群擁有恒力、盛虹、海瀾三家千億企業,江陰、吳江、常熟三個千億基地,東方絲綢市場、常熟服裝城、疊石橋家紡城三個千億級交易市場。
蘇浙滬正在聯手打造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019 年,由盛虹集團和東華大學牽頭組建的“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獲得國家工信部批復,成為全國第 13 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纖維領域的科技創新最為凸顯集群化發展對產業升級的“神助攻”——上海作為纖維產業的技術發祥地,擁有全國 57% 的纖維紡織領域工程院士,全國紡織領域唯一的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纖維研究基地。江蘇與浙江則具備經濟結構上的關聯性和發展資源上的互補性,擁有盛虹集團、恒力集團、榮盛石化、恒逸石化、新鳳鳴等多家紡織龍頭企業,纖維產量占全國的 70% 以上。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名單中沒有深圳的影子,因為南國的這一特區早已成為時尚產業集群的典范,一馬當先跑在前列。
早在兩年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18 年春季調研中,時任中紡聯會長的孫瑞哲就率領中國印染協會、中國服裝協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等單位一行人組成調研組,深入深圳大浪、虎賁、西櫵、沙溪等地,圍繞消費升級、品牌發展、業態和渠道變化等新趨勢、新特點、以及節能環保、綠色制造與園區建設展開調研。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18 年春季調研走進廣東
今年年初,《深圳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中顯示:到 2024 年,深圳將形成 2-3 個千億級和若干個百億級結構優化、國際化程度高的產業集群,深圳初步奠定深圳國際化區域性時尚產品制造與消費聚集區地位,初步建成亞洲領先、全球知名的新銳時尚產業之都。
作為以創意、設計、創新、品牌為核心,融合文化、科技、藝術等要素,具有高創意、高市場掌控力、高附加值等特征,引領消費流行趨勢的綜合性都市型產業,中國時尚產業中服裝、家具、鐘表、黃金珠寶、內衣、皮革、眼鏡、化妝品以及工藝美術等為代表的優勢傳統產業,正在向技術高端化、創意多元化、產品時尚化、品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