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知名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來看,其中有52個美國品牌,10個德國品牌,8個法國品牌,6個日本品牌和3個韓國品牌,中國卻僅有華為和聯想2個品牌入選,但這已是歷年最好成績,突破了前幾次評選尷尬的“零”紀錄。
目前,中國的品牌建設之路任重道遠。但可喜的是,國家已經開始積極采取措施提升我國品牌建設水平。
《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把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作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之一。而這也正契合了當初設立上海自貿區的初衷之一,那就是通過國家的品牌創新,利用“品牌經濟”的形態,使中國在更高水平上參與新一輪全球化競爭。
隨著國家從戰略層面確立品牌強國計劃,上海將充分運用這樣的政策機遇,將品牌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國際品牌之都建設,有效提升上海乃至全國的品牌形象,著力提升我國品牌的附加值、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近日,由上海文創企業品牌文化建設服務平臺、解放日報企業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和上海企業文化與品牌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上海?品牌沙龍――品牌命名的道與術”主題沙龍圓滿舉行。沙龍上,多位學界、政界和知名品牌掌門人齊聚一堂,圍繞著“品牌命名”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打造成為上海有影響力的品牌建設創新沙龍”,這是此次品牌沙龍的愿景。上海企業文化與品牌研究所所長周元祝在沙龍上表示,希望能把品牌沙龍長期辦下去,秉持公益性、開放性、定期辦的原則,通過一個個較小的切口,找準企業品牌建設的痛點、難點、困惑點,開展應用性、可操作性的討論。在自由、自主、自信的寬松氛圍下,讓品牌掌門人、品牌從業人員在沙龍中分享商業智慧、提出困惑,通過互動式、共享式、辨析式學習,提升大家對品牌建設的螺旋式思考,助推上海企業品牌建設和品牌經濟快速發展。
品牌建設需回歸實力
上海市經信委都市產業處處長劉波英
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當中,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但是眾多企業在軟實力建設方面還不夠,品牌就是一種軟實力。過去我們在品牌建設上出現了誤區,過于重視營銷,把營銷放在第一位,這是在實體經濟發展中非常悲哀的地方。不是說不應該重視品牌,但如果把品牌和營銷凌駕于其它之上,這對于我們的企業包括國家形象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離開產品的品牌有多少價值?品牌最終還是離不開產品,產品是最重要的。希望我們的企業真正認識到品牌重要的重點在哪里,抓品牌經濟是要內核的。我們都說諾基亞的手機好,但它被蘋果打敗了。你說它的品牌值錢不值錢?也有幾百億美金,它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了解消費者需求。
堅定不移的抓品牌經濟,也要引導我們的企業家加強對品牌經濟的認識。品牌建設,僅僅靠營銷手段是不行的。市場是主體,政府是市場的服務主體,區域品牌,城市品牌,行業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企業家品牌,哪些是屬于政府該做的,哪些是屬于企業自己的事,都要明確分工,才能事半功倍地推進品牌建設。政府要建設上海品牌這個概念,讓上海制造成為中國制造的驕傲。
讓上海地域文化滋養本地品牌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任健
“品牌命名的道與術”中,“道”是氛圍、環境、文化、底蘊,“術”是工具、方法、做法,不難看出,兩者就是品牌命名的宏觀和微觀的衡量維度。
一方面,品牌孕育于“道”,并取之于“道”。比如,上海著名品牌――“石庫門”,其實,它在當今就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已經成為上海地標性建筑的新天地石庫門建筑,另一個是指金山楓涇鎮的黃酒品牌。上海地域文化所承載的東西,用“道”來解讀的話,就是如何讓上海的地域文化滋養上海品牌的成長。而且,自上海開埠200多年來,有很多東西可以去做,如方言、食品、建筑等。
此外,我最近也在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項目,在調研上海文藝出版社時,聽到了一個關于“梅州路38號”的故事。據了解,這里本來是一個化工廠的家屬區,里面居住著該廠的書記、廠長和一般的工人等。經過了十幾年的變遷,小區早已被拆,雖然物理空間已經不在,但到現在為止,這個小區的第三、四代人每年都要聚一次,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呢?朋友告訴我,是因為當年的友情還在。最近,該出版社準備出一本書,講述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與人為善”、“扶老攜幼”等優秀美德,尋找一種上海表達。聽到這里,我就在想,能不能將這個“小區沒了,但精神還在”的“梅州路38號”打造成為上海的公益品牌,真正讓上海地域文化的元素滋養上海品牌的形象。
另一方面,微觀上來說,“術”的概念,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商標注冊,這里面包含名字的元素、包裝、顏色甚至聲音的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