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創新實踐的產物。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深圳經濟特區近40年來探索出一條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道路。從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創造,深圳終于踏入位于價值鏈頂端的產品設計、技術研發陣列,世人為之矚目。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專家認為,深圳的出現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給全國帶來了示范作用,而深圳經過多年的飛速發展,由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可以說,創新是深圳的立身之本。
40年來,深圳生產總值增長萬余倍,躋身全球城市30強,2018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9.3萬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4萬家,涌現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4.2%,各類創新載體達2190家,諾獎實驗室已建成9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創新之城……
“深圳把創新作為前綴,表明了深圳的城市特質、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定位。”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創新是這座城市的核心,也是一張非常亮麗的名片。
企業是創新主體。幾個“90%”,對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模式進行了歸納——90%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機構在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
聚焦企業技術創新,讓創新主體“強起來”。目前,深圳正在努力打通科技向經濟轉移轉化的快速通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而個中關鍵,是要破除束縛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近年來,深圳積極出臺招才引智的政策和措施,推進創新人才政策系統性優化重構,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2018年,深圳引進海歸人才超過1.7萬,累計引進海歸人才超過12萬人。打造前海“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新人才服務走出新路徑。
近幾年來,深圳加快以源頭創新為核心的基礎研究,不斷推出重大科學項目和科技專項計劃,相繼規劃建設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基礎研究機構等,全市科技基礎設施演變為集群化態勢。
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將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在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海洋經濟等領域,高標準建設一批重大創新載體,為深圳高質量發展提供“源動力”。
源頭創新,使新興產業如虎添翼。今年1-7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深圳吹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號角。站在新起點上,深圳繼續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改革開放,用創新第一動力引領全面發展,著力打造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