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到2025年,成都市軟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0億元,躋身中國軟件名城第一方陣,成為世界軟件產業重要的研發基地——不久前舉行的成都市軟件產業發展誓師大會暨“蓉貝”軟件人才計劃啟動大會上,成都發布了自己的軟件產業發展目標。
這一目標背后,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蓬勃態勢:2019年上半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4010億元,同比增長16%,射頻芯片、衛星導航、柔性顯示、游戲動漫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安全和軟件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
這一態勢,成為行業內外共同關注的熱點。9月8日,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重磅打造的系列節目“中國產業地標”走進成都,聚焦電子信息產業,探討成都如何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要的一極;12月8日,央視《新聞聯播》揭秘成都連續11個季度保持8%以上經濟增速時,將鏡頭聚焦到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12月17日,新華社旗下刊物《經濟參考報》又以《成都: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版圖新地標》為題刊發了長篇通訊。
媒體目光為何持續聚焦成都電子信息產業?是什么吸引了它們?□文君(圖片由成都市經信局提供)
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 加速集聚全球資源
在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龐大的企業陣營中,京東方是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的第6代柔性顯示屏生產線每天忙碌不停,訂單量正在不斷攀升。這個產量的新高,多虧了周邊“鄰居”的幫忙。
而在過去,京東方有些“孤單”,生產線上的一個精密金屬配件的清洗,都要打著“飛的”去國外,一個來回就要40多天。而現在,這種清洗的企業就在產業功能區里,兩三天洗好的配件就能送回來。“效率大大提高了。物流的距離短了,運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這一轉變源自成都一項開創性改革——轉變經濟組織方式,統籌建設產業功能區。成都市認為,產業功能區是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一場革命。它通過明確的產業劃分,產生協同效應,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優勢,避免區域發展的同質化競爭;通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盡量減少人的生產生活、企業生產運行對大城市公共空間的無效占用和浪費,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在本地配套、就業人群在本地消費。
產業功能區的出現,不光讓京東方這樣的龍頭企業不再“孤單”,同時也讓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這盤大棋布局得更加清晰。
據了解,成都市統籌規劃了5個電子信息類產業功能區,1個功能區原則聚焦1-2個重點領域,形成全域統籌、錯位協同的市域協作體系。各產業功能區聚焦主導產業,正在加快建設集設計、研發、生產、消費、生活、協作、生態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形成特色鮮明、專業高效的產業載體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