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獵頭感慨,與企業家交流多了發現這些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其中有的是看書,有的是聊天,還有的是聽課,但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自身經驗來進行反思/復盤/總結。針對任何學習方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反思的認知。如果沒有養成反思的習慣,無論任何學習方式都毫無用處。
某公司將“反求諸己”作為核心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其中,對反思的重要性特此強調。對于領導者而言,第一步是“照鏡子”,就是反思、反躬而思。當事人照鏡子,每個參與者也照鏡子。通過照鏡子,反思自身的經驗,達到了解自己的目的。而了解自我,往往是領導自己和領導他人的第一步。
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說過一句話:“你們不會把這次培訓看成什么難忘的學習機會,除非它能幫助你們反思過去,理解從前的經驗。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它才能幫助你們更好地解決將來出現的難題。”這一段話,包含三個重要的公式。
一、經驗+反思=知識
經驗本身不是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才形成知識。你做了五年或者十年的管理工作,驕傲地認為自己有五年或者十年的管理經驗,其實往往不過是把一年的經驗,重復了五遍或者十遍而已。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實際上,在吃一塹之后,如果不進行反思,不會長一智。不善于反思的人,吃十塹也不長一智。而善于反思的人,看見別人吃一塹,自己就能長一智。
二、經驗+難題=難題
沒有形成知識的經驗,是吃一塹而沒有長一智的經驗,或者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經驗。帶著這樣的經驗,如果再遇上難題,難題依然是難題。
三、知識+難題=解決方案
知識能夠幫助解決新出現的難題,這是其和經驗的核心區別。從經驗中提煉的制度、流程、程序、規則、方法等等,就是知識。即使是看似從經驗中下意識地產生的直覺,其實也是知識的表現形式。
詹姆斯·馬奇和赫伯特·西蒙,組織領域的兩位學術大師,舉過一個直覺的例子:一個國際象棋特級大師,能夠同時與50個甚至更多的高手對局。他輪番走到每一局棋前,只有幾秒鐘時間走每一步棋,靠的是直覺而非精準的思考,但是卻可以贏得幾乎所有棋局的勝利。
一位國際大師能夠熟悉上萬中旗子配置的模式,原因是什么?據研究發現,原因是在于他們知道該在模式下如何行動。因此,在短時間內,國際大師考的是識別模式來選擇相應的行動。知名人士說過:“直覺只是識別通過過去的經驗而熟悉的事物的技能。”所以反思經驗,總結模式,遇到新的難題時,能迅速識別其模式,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這就是直覺。愛因斯坦說過“直覺只不過是以前的知識型經驗的產物。”所謂的知識型經驗,就是通過反思形成了知識的經驗。
你可以自己創造反思的環境。專家提出建議,就是在每天結束時進行反思,“識別生命中的模式”,詢問自己:“看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是否觀察或體驗了應該記錄下來的新鮮事物?我們是否識別出了這種情況、機會或模式?它會再次發生或出現嗎?”
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套用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把第一個公式改為:知識=經驗×反思2。這在數學上更為準確:當反思等于零的時候,即使經驗再多,知識也等于零。這還可以引發非常貼切的聯想:強大的反思,能夠從有限的經驗中提煉出驚人的知識,就像從小小的鈾原子中釋放出原子彈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