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獵頭-教育改革對人才流動的影響
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十余年,中國高等院校的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在不斷增強,高等院校對國家財政的依賴性在逐漸減弱,高等教育衍生的相關產業(比如高新技術成果孵化、教育房地產)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高等院校要求在市場經濟中充分釋放自身能量、參與市場競爭的呼聲愈來愈高。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高等院校的市場行為更加活躍,其市場主體特征逐漸明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院校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為社會培育人力資源和提供智力成果的經濟實體。因此,國家有必要通過修訂法律或者制定專門法律來對作為市場主體的高等學校予以規制。只有這樣,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高校才能依據法律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侵權高校不僅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還應當承擔受害高校因調查該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筆者以為,通過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將高等院校納入“經營者”的范疇,用法律規制高等院校的競爭行為,可以增加高等院校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成本,能夠有效遏制高校之間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的無序狀況。從正面的角度而言,高校之間的人才流動還可以借鑒足球運動員的轉會規則,由輸出單位、高層次科技人才和輸入單位簽訂三方協議,約定由輸入單位對輸出單位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樣既能夠保障人才輸出高校的正當利益,又能夠保障高校間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的有序進行。